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新闻广角 |
2008年5月15日,汶川映秀镇。我不认识这孩子。
黄昏,一帮新华社的小孩儿让我进窝棚暖和、暖和。里面挤着四五个人,一个孩子蒙头大睡,大概是是《瞭望》或技术局、或四川分社的,因徒步走进汶川映秀,把鞋走裂了。看他睡得香,不好意思叫醒他,故没问名字。我只如实记录这只脚。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2008年5月15日,摄影记者王建华,和我一个办公室的。他的隐形眼镜需每天护理,到震中走得太急,忘带护理液。这小子和老鸭鬼混6天,登陆场的直升机旋翼搅得飞沙走石,他像个熊瞎子上窜下跳。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2008年5月15日,陈树根,54岁,不好好在家当“北京爷”,老东西从都江堰走进
震中,徒步翻越高山,穿过泥石流,进入震中汶川县映秀镇。由于老东西有糖尿病,
沿途一路上拣人家喝光丢弃的矿泉水瓶子滴水汇川,用瓶子底给自己消渴。他是
我顶头上司,我称其为“E连”连长。外人还以为他是捡矿泉水瓶子的呢!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寒夜,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成都军区支社记者朱映涛(?),抱着ThinkPad
发稿。老鸭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给老鸭找住处,还喝了铁军的稀饭。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左,5月15日,军分社记者“小查”,早已是查春明大校,在汶川县映秀镇,连拍代写。
右,5月15日,汶川县映秀镇,吹口琴的孩子不知姓名,自称是“央采”的,可能是黄文
的部队,后来才想明白“央采”应是“国内部中央新闻采编室”,那该是张宿堂的部下。
这位中央记者坐在废墟,高高在上,面对直升机登陆场吹进行曲,鼓舞士气。据说他是
第一个徒步走进映秀镇的新华社记者。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5月18日成都,6.5级余震时,保障一线记者吃喝拉撒的新华社秘书长张锦、四川分社社长刘欣欣。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四川成都前指,新华社副总编彭树杰。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最先徒步进入震中,汶川县映秀镇的,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少将,高小勇大校。新华社的ThinkPad紧随其后,摆到他们的指挥台上。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19日,都江堰,公安部抗震救灾前指,袁满向公安部办公厅武和平副主任,捐赠手电。
此前他身背海事卫星,徒步从都江堰走到汶川县,映秀镇。20年前他是俺徒弟,
照片一般,但信息量巨大大。但其“通讯”、“机动”、“装甲防护”、“现场突破
力”早胜过老鸭一筹。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参加过多次奥运会的高级记者胡越连树大拇指:“我退休17年。第一次回来参加这样的活动。这是多年努力的结果!新华社摄影部后继有人!”坐在他旁边的是同样有名的高级记者刘心宁,以微笑支持胡越的观点。刘心宁多年常驻美国,曾掌管《摄影世界》杂志。
2002(3?)年老鸭回“二母校”时,小学弟是中国政法大学摄影协会会长。把那个破会,弄得有声有色,比鸭当会长时强百倍。现在江宏景已是新华社山西分社摄影记者,是去震中最年轻,照片最出奇的记者。当年他在法大,就禀赋特异,和陈夏红一起到处乱贴照片,至今恶习不改,看他把新华社的
ThinkPad
贴的,满是纸贴画。陈夏红还留在法大写书,不相信“影像”正取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