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新闻广角 |
CCTV 军事记者邓新力上校,他们与新华社军分社记者一样,既有新闻出版署的记者证,
又有总政军官证。其证件在震中最牛,采访作风也好。表面不与外人接触,可一旦成为
袍泽情谊,就能互相帮助,绝不给人添麻烦。不抛弃、不放弃。5月28日08:45,
接到邓新力上校短信:“老哥,隔离解除了吧?我刚离开唐家山堰塞湖。估计这
是最后一仗了……”老鸭祝他平安!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冀惠彦曾去巴格达采访过海湾战争,人好。一瓶新矿泉水,让我喝第一口。我悬空倒到
嘴里一口。让他喝。他盖上盖子,拧紧,舍不得喝。摆在面前,让其他人喝。前一天,
冲锋舟翻在河里,他从冲锋舟上人机落水,卷入激流,机毁、人差点亡。捞上来拧巴拧巴,
还是好汉一条。照片上由于过于疲惫,面有菜色。我同事陈树根,54岁,从都江堰徒步
穿过泥石流,进入震中汶川县映秀镇。由于老东西有糖尿病,沿途一路上拣人家喝光
丢弃的矿泉水瓶子。滴水汇川,用瓶子底给自己消渴。鱼水情谊,老冀够仗义吧?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武装到牙齿的装备,雷厉风行,能打能走。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CCTV军事记者(李际)在S-70c“黑鹰”前。这种中俄联合军演的新式军装,采用防水透气的Gore-Tex
材料。凯弗拉头盔带蒙布,左臂章为国籍识别符号。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灾区最缺饮水,老冀总是先让人喝。老冀“腕”大、人好,用不着军装、记者证、军
官证……凭他的名字、人品走天下。一瓶水足矣。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CCTV军事记者“摄爷”使用加肩托的SONY高清,附加手柄,话筒带防风罩、镜头前有遮光板……
而且都进行了特殊加固。擅长单兵作战,能跟随部队转移、部署、运动、战斗。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CCTV 军事新闻中心技术部主任邓新力上校,教老鸭使用简单轻便的Canon XA
-1高清。好人一个,在最寒冷的一夜,把双人帐篷,雨衣给老鸭御寒。新华社
记者唐师曾摄
他们机降后,依托登陆场选址,架设卫星发射装置,向北京发稿。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CCTV军事记者在震中映秀镇架设的卫星发射装置,每天把信号传到北京。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邓上校的“6人行动组”由于常年锻炼,体能极佳,不仅集体携带包括发电机在内,
总重超过500Kg的笨重传输器材在震区运动,而且自带单兵偕行具,可以随时、随处
露营、发稿。常用装具、水壶、凯弗拉盔……都固定在腰带上,可以迅跑、跳跃、攀爬、
匍伏、机降……个别人还能伞降。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