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亮与他的周派锡剧
(2012-07-29 22:00: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柳浪闻莺 |
内容提要
关键词
戏曲流派的形成,是戏曲演员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更包含了演员在戏曲艺术中所做出的开拓性、创新性、独特性贡献。周派锡剧艺术是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周东亮先生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锤炼而形成的一种锡剧艺术流派。它既归功于周东亮本人的舞台表演与演唱实践,在现代创作条件下,也与相关作曲、编导及琴师等幕后团队的努力密切相连。与京剧、豫剧、越剧等大剧种相比,锡剧在流派分化上尚处在未定型、发展中的时期。周东亮先生在长期的实践中,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唱腔特点和舞台风格,自成一派,这对于丰富锡剧小生流派,改变锡剧小生行当“彬彬腔”一枝独秀的局面,乃至推动锡剧事业在新时代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周派锡剧艺术的形成
周东亮,男,1969年生,江苏江阴人。他出生于梨园之家,其父是江阴锡剧团的周林华先生。周东亮自幼便与锡剧结下不解之缘,并长期献身于锡剧事业,矢志不移。周东亮目前为江苏省锡剧团团长,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多项殊荣,是锡剧界一位德艺双馨的著名艺术家,被戏迷朋友称为“锡剧王子”。他出演的主要作品有:《珍珠塔》(新版)、《双珠凤》、《风流状元》、《白蛇传》、《红色恋人》、《浪子情缘》、《七月雨》、《沙家浜》、《寻儿记》、《救风尘》、《玉蜻蜓》、《双玉蝉》、《吃面条》等。周东亮在锡剧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甚多,跨度亦大,并且每个人物皆有自己的特点,亦庄亦谐、或文或武,虽以演传统戏为主,却也成功地出演了现代戏《七月雨》、《红色恋人》、《沙家浜》。
周派锡剧艺术的成型,来自于周东亮几十年来的舞台实践,从师承上来说,则得益于他同时从王彬彬、王汉卿、刘洪儒等老一辈艺术家那里汲取营养。在唱腔方面,周东亮继承了彬彬腔的精髓,把彬彬腔腔高气足、送字远、旋律美等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同时,他又依据自己的嗓音条件,结合现代都市文化的要求和当代戏迷的审美观念,进行了大胆革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华丽中见素朴,传统中见时尚,曲高而和者众,听来每有“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之感。而在做工方面,他更多地继承了王汉卿派与刘洪儒派能文能武、唱念做打俱佳的长处。周派锡剧艺术是集唱腔和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锡剧舞台艺术。所以,笔者认为,用“周派”而不是周腔或东亮腔来概括周东亮所创立的锡剧艺术流派,要更为准确。下文将首先探讨周派的声腔艺术,接着探讨周派的表演艺术。
二、周派锡剧声腔艺术的特点
周派声腔艺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音域广、跨度大。周东亮音域宽广,他的唱腔跳动幅度大,这得益于周东亮天生的好嗓子以及他的勤学苦练,他可以从降E调的低音1到高音1完成十五度跨越,这是一般演员望而生畏的音区。由此,周派声腔往往高低起伏、对比鲜明、回旋跌宕、丰富多变,能够依据剧情和角色需要,在不同的音区很好地完成角色的塑造。
(二)、高音具有爆发力和持久力。在高音区,周东亮能够以特有的爆发力和持久力,表达人物极端的情感,最大限度地渲染剧中角色,往往能将全剧推向高潮,没到此时,必能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与喝彩。例如,新版《珍珠塔》中的“一言如刀刺我心啊”,表现方卿内心受打击、痛苦万分的情感,跌雪一场中一声“我咬紧牙关把桥过啊”,表现方卿克服恶劣的暴风雪环境、顽强生存的决心,这种强劲的爆发,大有刺破青天之感;在最后部分“雪中送炭情更高”中的“高”字,停留在F调的5音上达十五秒之久,这种高音处理上的持久力,在整个锡剧界绝无仅有。再如,《玉飞凤》中“平地惊雷震耳发聩”,《浪子情缘》中“茫茫大地难存身啊”、“手扶墓碑心如绞啊”,《白蛇传》中“听法海一番话如雷轰顶”,这些句子尾腔也具有明显的周派特点,而每一个尾腔的行腔,却又各具特点,从不雷同。周东亮对这些高音的处理,技巧娴熟,听来高亢激越,金声玉音,通透空灵,似能达九霄之外,绝无声嘶力竭之感,而能引起剧场中观众的掌声,更是戏曲艺术不同于影视艺术、重视舞台上下互动、活跃剧场气氛的特点所在。
(三)、低音具有渗透力和震撼力。周派唱腔以中、高音见长,同时也重视低音区恰如其分地运用,以表现人物在情感上哀怨、愁苦、悲凉的一面,而在这些地方,周东亮的演唱同样能博得掌声。比如《珍珠塔》中求姑一段:
姑母呀
侄儿初到襄阳来
人生地疏无熟人
除了你
嫡嫡亲亲亲姑母
哪里去找中保人
恳求姑母发慈悲
救我母子两个人
侄儿若有翻身日
重振门庭来报恩
“姑母啊”一句哭调,从降B调的高音1可以落到低音3,这种大幅度回落,极具渗透力和震撼力,将方卿矮檐下被迫低头、迫于生计而忍气吞声向势利姑母求情时的无奈、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听后无不叹息落泪。《珍珠塔》中,一句“拜别表姐转回程”,当“程”字一波三折低沉吟唱出、道尽对人世间世态炎凉的体悟与对表姐的依依惜别之情时,观众也总是回报以掌声。
周派对低中音的处理,也体现在其起腔上。彬彬腔的特点之一便是起腔高,首句首字演唱时往往一步到位,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例如《拔兰花》中“春二三月草回芽”的“春”字,《信陵君》中“哀哀大地”的“哀”字,皆是如此。周东亮则依据表达情感的需要,灵活处理起腔的高低,特别是他在从低中音处起腔时,同样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比如《风流状元》中“终日闭门苦攻读”一句的“终”字,“好一双丹凤眼”的“好”字,“亚仙两眼血泪淌”的“亚”字,中低音处起腔,缓缓上行,继而回落,对于表达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而言,十分得当。如果死板地沿用彬彬腔从高处起腔的唱法来唱这几个字,虽然具有现场的震撼力,却不能很好地表达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行腔自然流畅,注重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呼应,不做过分修饰。周派行腔如行云流水,颇具“道法自然”的东方神韵。由于周东亮有天赋的好嗓音,使他在高低音的使用中,没有过渡不当的痕迹。他对高低音的处理,可以说是到了运用自如、随心所以的地步。这种高低音的自然过渡,使得周派唱腔表现出自然、流畅的特点。这一特色,与多用断续腔、具有明显顿挫感的彬彬腔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周派声腔源于彬彬腔,又不同于彬彬腔。二者在唱腔上的差别,亦出于周东亮先生与王彬彬先生对所塑造角色的理解和定位不同有关。王彬彬老先生生活的时代,在风气上尚较为封闭,他塑造的人物不少具有“高、大、全”的时代特点,所演人物的好与坏泾渭分明,比较脸谱化。作为锡剧小生,王彬彬先生主要突出的是生角的阳刚之气、丈夫风范或人格力量,他从不演反派人物。
而周东亮演绎的角色则更加生活化、市民化、多样化。三教九流,从达官显贵到黎民百姓,有志之士到风流浪子,有些角色就是典型的反派角色。例如,《救风尘》中的周舍,《浪子情缘》中的贾金龙,《风流状元》中的郑元和,都和青楼女子有染,有的是狂嫖滥赌忤逆不孝之徒,这种流畅的行腔与角色的风流、圆滑乃至世俗是密切联系的。在周派锡剧中,即使是发奋苦读后来金榜题名的方卿,也一改寒酸书生的面目,表现出诙谐幽默风趣的一面。
(五)、博采众长、敢于革新、唱腔多变、曲调丰富。周东亮基本以锡剧彬彬腔为主,同时吸收了王汉卿、刘洪儒等锡剧前辈艺术家的唱腔。并且,周东亮与作曲紧密合作,移植、借鉴了不少兄弟剧种如京剧、越剧、昆曲、川剧、黄梅戏甚至通俗歌曲的音调,极大地拓宽了锡剧唱腔的表现力,这也使得周派锡剧唱腔多变、曲调丰富,不拘一格。周派能够在继承传统曲调的同时,大胆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到锡剧声腔及表演之中。
比如,《红色恋人》中男主角靳在得知其女友有孩子后,十分喜悦,他们对未来的憧憬,皆寓于了欢快的华尔兹节奏中。这种快三节奏,听来耳目一新,与锡剧音乐浑然天成,与剧中人物情感若合符契,不用高腔,而能博得观众的喝彩。
我已看见 你的笑容那么灿烂
我已看见 你的笑容那么动人
我已看到 你们的微笑……
这种运用,在《双玉蝉》中也有体现。剧中梦霞与碧芸,情投意和,羞涩而又大胆,赠蝉定情,在这段唱腔的最后,二人在华尔兹节奏中,携手共舞:
(女)碧芸愿作 窗外柳
(男)梦霞愿为 愿为护柳人
(男)碧玉蝉 赠与师妹作凭信
(女)愿师兄 此去早归来
(合)比翼双飞 永不分
再看《双女闹花堂》结束处刘士铭最后唱的几句:
催斩声动雷震
朱笔饱蘸千家恨
律法为凭无贵贱
钢刀不赦有罪人
这几句明显具有昆曲的风格,用在这里亦是令人耳目一新,此种曲调,比锡剧传统曲调更能凸显法场庄严肃穆的宏大氛围。而该剧中“梦瑶杀我父,临死又唤夫”一句,则具有黄梅戏的味道。
在《浪子情缘》一戏中,盼儿坡贾金龙之父墓碑前,金龙嚎啕大哭,自我反省,这场戏亦具有明显的周派特点。它运用了许多新腔,使得本段在保存锡剧底色的同时,听来具有歌剧的味道。而相关音乐的配器,增加了密集的锣声,使得这段唱腔亦具有京昆的色彩。
爹爹 爹爹
不孝孩儿回来了
手扶墓碑心如绞啊
难禁泪水哭嚎啕
你可知晓孩儿已学好
爹爹
可怜母亲染重病早离人世
留下了八岁儿由你照料
曾记得上学时儿尚年小
每日里操儿心嘘寒问暖
到夜晚伴儿读深夜苦熬
盼望儿早成才家业有望
只恨我胡乱性狂赌烂嫖
可怜你百般疼爱儿不晓
反怪你不通理性严管教
可怜你积劳成疾病缠身
害的你孤碑面北落荒郊
爹爹呀 爹爹呀
求你冥中显神灵
快快助我除邪去恶夫妻和好重振家业
堂堂正正重新做人走正道。
(六)唱腔结构严谨,对比鲜明。
周派唱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十分注重速度迟速、节奏疏密、情感起落之间的对比,往往在慢板之后,加入快板,造成强烈落差,最后复以慢板收尾。这种张弛有度、开合自如的调式,十分有利于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周东亮在历史剧《玉飞凤》塑造了上将军范蠡这一角色。作为政治家,范蠡为兴越灭吴,不惜害死伍子胥,把西施作为棋子行美人计。政治家往往手上沾满鲜血。范蠡是越国功臣,吴国遗民却视他为魔鬼。范蠡虽然得以功成身退,但其内心却要受到人道的拷问。周东亮在《玉飞凤》中表现范蠡内心的自责时唱道:
平地惊雷震耳发聩
似一把把利剑直把心锥
清白女无端遭横灾
功臣被逼命西归
无辜民深受战争害
好山水蓦地蒙烟灰
白杀伯仁
伯仁因我死
一将忠臣万骨皆枯萎
范蠡啊
二十年你究竟在做些什么
你的理想你的抱负究竟为何来
到如今何处把身退
何能方把心安慰
去了的人啊难追回
活着的人啊要善待
混沌尘世光明何在
范蠡啊
你要再思再想从头再来
这段唱腔中,前四句紧拉慢唱,句句扣人心弦;接下来的“无辜民深受战争害,好山水蓦地蒙烟灰”快节奏演唱,至“万骨皆枯萎”复又慢下来。下面几句是范蠡的扪心自问,旋律优美,情随声至,“去了的人啊难追回,活着的人啊要善待”,这句具有哲理性、口语化的唱词,具有通俗歌曲的味道,用在这里却恰如其分。而前后两个“范蠡啊”,念法完全不同,前一个是暗自思忖,故而低沉平缓念出,而后一个则是范蠡对自己提出的告诫,有自我鞭策、警示之意,故而高亢激越念出,尤其是“啊”字最后以哭腔收住,表现人物内心的张力,颇具感染力。
再如,《浪子情缘》中贾金龙流浪街头雪地中乞讨“自知悔恨时已晚”的唱段,与彬彬腔的唱法(比如高惠法的唱腔),颇为不同。高惠法的唱法,以慢板表达人物雪地中的悔恨反省,而周派的唱法,在悔恨的同时,又表达了人物对社会势利、娼妓无情的愤慨,由此形成了一个慢、快、慢;疏、密、疏的格局。
漫天大雪遍地盖
北风呼呼如刀斩
茫茫大地难存身啊
花花世界将我害
离家出走已半载
流落街头来讨饭
往事件件细思量
自知悔恨时已晚
当初千金任挥霍
如今讨饭一文难
当初鱼肉嫌粗淡
如今难求饱一餐
当初身穿绫罗缎
如今破衣难御寒
当初有家家不归
如今想家家难归
抬头只见雪漫天呀
亲人远隔千里外
不知贤妻今何在
不知爹爹可康泰
三顿未进一粒米
腹饥怎能把寒耐
挨家挨户去求乞
还望施主善门开。
“漫天大雪遍地盖”几句,高亢嘹亮,把茫茫雪地的空灵、呼呼北风的强劲,以缓慢的行腔予以表达,而中间当初和如今的对比,则以快板叙述,最后进入哭腔,表达处境悲惨的贾金龙内心彻底的悔悟。
再如《双女闹华堂》中刘士铭查访途中的唱段,也是典型的慢、快、慢;疏、密、疏结构:
三载光阴弹指过
宦海扬帆逐轻波
多蒙恩师曹侍郎
提携升迁沐雨露
轻装便服察民情
行行已是故乡路
蝉鸣声声旧时音
垂柳依依新愁多
梦瑶杀我父
临死又唤夫
她若心中有别人
何苦要屡抗父命
和我结丝萝
沿途但闻金家冤
众人皆难说根由
赴任颍州细查访
奇案依旧如迷雾
这段唱腔前两句大陆调节奏缓慢,尽管只寥寥两句,却将人物宦海沉浮背后的沧桑感一下子演绎到位,而“多蒙恩师曹侍郎”句起,回忆仕途顺利的时候,人物心情轻松愉快,故而以快板唱出。到开始思考案情,“梦瑶杀我父,临死又唤夫”,复又慢下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思忖。如此对比强烈鲜明,又合乎叙事的需要,自然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貌似平淡的叙事性唱腔,亦能以情动人。
在《白蛇传》选段“惊变”一段戏中,这种结构亦十分明显,
听法海一番话如雷轰顶
吓得我七魂丢六魄散心惊胆战胆战心惊
猛想起那一日湖上相遇
晴好天忽然间大雨倾盆
湖面上烟雨蒙蒙渺无人烟
为什么一招手就有艄翁到来临
她主仆孤栖无亲友
这红楼何时建西湖边
你对我体贴多温存
一载夫妻恩爱深
如今你又怀身孕
怎会是蛇妖害人精
倒不如劝妻饮下雄黄酒
破除那和尚妄言驱疑云驱疑云
这段唱腔,前两句句末以周派特色的高音尾腔表达人物极端的情感。剧中许仙听了法海的话,大吃一惊,又异常害怕。第一句表达“吃惊”,第二句表达“害怕”。“猛想起”一句开始,是刻画许仙内心的思考,既有追忆美好往事的一面,又有疑惑忧虑的一面。而“晴好天忽然间大雨倾盆,湖面上烟雨蒙蒙渺无人烟”,将西湖的雨景勾画得生动美妙,而“大雨倾盆”四字,周东亮以情带声,听来十分优美。“你对我体贴多温存”一句开始,是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心情愉快轻松,与快板相得益彰,最后许仙做出了一个决断——劝妻饮下雄黄酒,破除那和尚妄言驱疑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故“驱疑云”三字以一种胜利在望、拨云见日的情感唱出。这段唱腔不过十四句,但它所表达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却是十分复杂的。
三、周派锡剧表演艺术的风格
在表演方面,周派的特点亦十分鲜明,可以概括如下:
(一)、扮相俊美,文武兼备,功底扎实。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澄曾高度称赞周东亮作为锡剧演员能文能武、功夫“全面”这一特点。周东亮先生扮相俊美,文武兼备,功底扎实,这在《珍珠塔》跌雪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周东亮既能塑造儒雅的书生,落魄的浪子,也能塑造上将军范蠡这样的角色。即使在文戏中,武戏的动作亦常常化用,以服务于剧情角色的需要。比如《吃面条》、《风流状元》、《浪子情缘》,虽为文戏,但武戏做工亦用得恰到好处,堪称深得其师王汉卿先生“文戏武做”之真传。
(二)、戏路宽广,正反派人物、复杂型人物皆能塑造。周东亮讲究以塑造人物为中心,他扮演的人物堪称一人一貌。周东亮在《沙家浜》中塑造的郭建光,《红色恋人》中的革命者靳,《珍珠塔》中的方卿,《双女闹花堂》中的刘士铭,皆是正面人物,而像《救风尘》中的周舍则是一个反面人物。并且,人物的身份也十分不同,从《七月雨》中的年轻高中生,《吃面条》中的乡下农民,到《玉飞凤》中的范蠡,各个角色之间的跨度极大,周东亮皆能演得恰如其分,活灵活现。
(三)、表演生活化,注重细节的处理,尤善表现人物诙谐、戏谑的一面。比如,周东亮演《救风尘》中的周舍,在念白的同时,以折扇挑宋引章的下巴,配以戏弄的眼神,其动作轻佻浮浪,十分符合剧中人物角色的要求。锡剧小戏《吃面条》中,陈士度抱怨其妻子而又不敢出声、暗发牢骚的细节,点火点不着、趴在地上吹火的虚拟动作,《浪子情缘》中贾金龙在雪地里往手上哈气,表示天气寒冷,《珍珠塔》中以雨伞挑着装有珍珠塔的匣子扛在肩上,以说明方卿不知道所带之物的贵重,皆十分到位。
在《珍珠塔》中方卿第二次见姑母唱道情一折戏中,周派的表演艺术的特点亦十分明显。周东亮演的方卿,诙谐、风趣的一面更多,而王彬彬派的方卿对姑母的憎恨、讽刺的眼神,则付之阙如。王派的戏中,道情一折讽刺、羞辱的味道是主要的,戏弄是次要的,是故后来有方母骂子的戏作为呼应;而周派的戏中,喜剧性更强,戏弄是第一位的,讽刺的味道则寓于其中。这使得方卿这个人物不是以小人得志的面目出现,显得更加可爱,而剧场的喜剧效果也大为增强。
(四)、注重现代舞蹈艺术的运用。舞蹈历来是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来源。周派锡剧在注重戏曲表演程式化的同时,亦敢于大胆引入新元素,他对现代舞蹈艺术的运用,大大增加了锡剧的表现力。比如,新版《珍珠塔》跌雪一场戏中,周东亮演的方卿,其不少动作具有现代舞的特点;《风流状元》中,李亚仙刺目劝夫一场,周东亮扮演的郑元和面对忍痛刺目、血流满面的李亚仙(季春艳饰),后悔而又悲痛,决心迷途知返,男女主角的肢体语言,融传统戏曲水袖功夫与现代舞蹈于一体,使全剧达到了最高潮。郑元和手捧书卷跪在双目失明的李亚仙目前,婉如一组雕塑,此情此景,虽无声而胜有声。《红色恋人》中,周东亮更是大胆运用现代舞蹈艺术写意的手法,描绘男欢女爱的场景,辅以现代灯光视觉艺术,或有媚俗之虞,却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值得指出的是,对现代时尚元素的适当引入与融合,是锡剧由乡土戏向都市剧场戏转型的一个标志。周派锡剧的乡土气息之淡化,正是与这一转型密切相联系的。在周东亮等新一代锡剧领军人物的推动下,锡剧俨然已经成为现代江南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的生命在于发展,而发展亦是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发展。锡剧流派发展中周派的形成,是锡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作为新一代的锡剧艺术家,周东亮先生为锡剧在新时期的传承、推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已经有不少锡剧演员演绎周东亮的戏,例如江苏省锡剧团的青年新秀汤达,便宗周东亮为师;一些青年锡剧爱好者,如大学生票友子佑也乐于学习周派的唱法,传唱周东亮的唱段,并且演唱得非常出色。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派锡剧艺术必将发扬光大。而周派锡剧的自身特点,也会随开宗立派者周东亮先生的进一步探索、演绎而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锡剧艺术研究会编:《锡剧小戏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2、王慧芬主编:《锡剧艺术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
3、何为:《戏曲音乐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4、《锡剧艺术与吴文化传承》研讨会文集, 2008年4月14日。
5、张赣生:《中国戏曲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