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运任化《形影神》

委运任化《形影神》
陶渊明(约365—427年),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崇仰道家学说,性本爱田园丘山,是东晋末年杰出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被后人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
东晋末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鼎盛,士子仕途壅滞,抱负难伸,转而追求魂灵不灭,炼丹升仙,饮酒放诞,社会风气堕落糜烂。
诗人身处黑暗乱世,徘徊于宦途与归隐之间而志不得伸,内心痛苦异常,为求自我彻底解脱,便于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创作了由《形赠影》、《影答形》和《神释》三首玄言诗组成的《形影神》。诗作借用子虚乌有的虚拟手法,以“形”“影”“神”分别象征人的形体、身影与精神。
组诗小“序”开宗明义:世人无论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然则,人生价值究何在?人皆为之而困惑。“形”与“影”相互申辨而苦于不得其解。“言神辨自然以释之”,“神”便以老庄玄学(“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的自然观来答疑解惑,开释“形与影”,此乃组诗主旨之所在。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枯萎)之。”人虽为天地之精灵,却不如草木枯而又长。我“形体”生无腾化术(超越造化的方术),对人之死亡就不会怀疑。人生苦短,所以“形赠影”言:“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劝“影”今有美酒今朝醉,及时行乐以满足感官享受,千万莫随意推辞。
对“形”活在当下的人生观,“影”不敢苟同。《影答形》曰:长生不老无望,登山求仙道绝。你我虽形影相吊,悲喜感同身受,但不离不弃也难长久。“身没名亦尽”,肉身离世,名望岂不付之东流?“立善(即“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遗爱”,为何不努力追求“三不朽”留恩惠于后人呢?你说饮酒能解忧,但与“立善”相比岂不显得低俗?
是及时行乐乎,抑或扬名身后乎,人生归宿究在何处?“神”给出的答案是:“委运任化”。
“神”的解析逻辑是:我与你们“形与影”虽为异物,但生相依附,休戚相关。你“形体”欲长生不老么?但三皇五帝今安在?彭祖(古之长寿者)虽享高寿也留不住。醉酒或可忘忧,但饮酒伤身岂不更短寿。你“影”“立善”身后固然令人欣慰,但你走后又有谁来赞誉你呢?你整日汲汲营营为“立善”所累,岂不反而有损你的命数。
“神”点拨“形影”:人生一世“正宜委(顺从)运去,纵浪(无拘无束)大化中”,人生的大解脱正应当顺从天命,无拘无束地置身于造化间。“不喜亦不惧”,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命有定数,当了断便了断,毋须多虑啊!
“神”的释疑解惑实为诗人对人生终局的内心思考,自我剖白:既不追求现世享乐,也不遐想“三不朽”,更不皈依宗教彼岸,而是“委运任化”,顺应天命,任凭造化,托体山阿,“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j)送(赠送)”(庄子语),回归自然,是参破生,也参破死,更参破死后的一切,对生的价值与死的归宿给出了一极富哲理与诗意的表达。
人生并非如梦,过程就是价值。“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人生哲学的永恒命题,组诗《形影神》依然值得现代人咀嚼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