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想说说赵丽华了

(2007-06-30 09:14:02)
 
我想说说赵丽华了
                  华海http://blog.sina.com.cn/huahaishengtai
 
 
一。
 
许许多多、各色人等都在“恶搞”的时候,我不想说,说了也白说,如果一定要说,开口的那会儿,可能话语也就“泡沫”。现在,安静下来了,我倒想说说。
 

    我在黄礼孩、安琪编的“中间代”诗集中第一次集中读到赵丽华。那早在“恶搞”事件之前,当时这本集子中有两位诗人吸引了我最多的阅读时间,一位是哑石,另一位就是赵丽华。他们的诗不一样,很不一样,但一样引起我重视。哑石的玄妙,写青城山,写心灵与自然的微妙呼应,如山阴道上境象幽秘;赵丽华呢,写得明白,诗的语感特别,纯粹的口语,口气毫不迟疑、直截了当,写的就是当下的、日常的、个人的、心理的真实。也许她确实相信帕斯说的,“诗歌爱上了瞬间并想在一首诗中复活它”。当然,从赵丽华的诗能读出诗人赵丽华对世界说话的态度,她是有趣的、轻松的、不失幽默的,也是本真的、固执的、按自己想法的,偶或也有点自信逼人的......概括起来,她的诗就是对个人有限自由(或“消极自由”)和生命的基本维护及日常经验的一种智性表达。

 

    毫无疑问,赵丽华并没有把诗完全等同于日常说话。她对口语也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就是对存在的整体态度,不过她是以直接的轻快的方式进入存在本身。所以,如果不是单纯地放大她的某一首诗,而是把她的所有诗歌放在一起看作一首诗,便显得更真实,便会发现一个诗人在朝一个方向进行诗歌语言的实验和探险。无论如何,赵丽华的诗歌在当下诗界呈现着另一种诗写状态。

 

    这个时代,一切被迅速地改变着,“而更多的路在坠落/更多的路在衰败/突然地断裂/并戛然停住”(《汽车眼里的路》)。在浮躁和暄嚣的声音中,用惯性的思维和约定束成的诗歌审美眼光来看,她会被视为另类,甚至被逐之于“诗”外。其实,赵丽华就在“诗”之外写诗。1+1=2,这是通常的答案,可这还仅仅是1+1=2的时代吗?可能是1+1=n,n是无数种可能,这便是现代实验艺术包括实验诗歌给出的最简单的理由。

 

    赵丽华在实验性写作的路上走了很远,而远离传统的诗写规范必然要冒风险和付出代价。她与一般网络大众对诗的相对固定看法不一样,很不一样,甚至完全不一样,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但是在街上/它眯乱了那么多人眼”(《流言》)。有人说,尘埃落定,便为事实。尘埃远未落定,而赵丽华始终是持守的,她在冒着风险的同时,尝试着另一种可能性。能否说,当下整个诗歌写作的“场”因此而增加了些张力,场域也扩大了。如果要说实验诗歌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试想一下,倘若整个诗歌界都没有冒险的探索,诗歌精神还是健旺和具有原创力的吗?这不是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这有关诗歌创作的生态。

 

二。

 

读到最近出版的《她们仨》合集中赵丽华的诗,更加印证了我对她最初的解读:智性、趣味、温情的赵丽华,也是坚决、韧性、不悔、我行我素的赵丽华。她的诗总贴着她个人的本真存在和心理经验,于是就在简单、直白、细小中呈现真实——不是广义的真实,而是一个人及事物此时此在的真实就像“……我去认识绿,其实在春天的牛毛细雨里它们更多地表现为鹅黄”(《小引说:为了认识蓝,必须先认识其它颜色》)。于是,她的诗既是及物的,又是散发心理气息的;既是智性的,又是由着语感即兴而来的;既是日常的,又是以表象形式呈现本质的……“诗”甚至“语词”的原本意义在这里被改写了,同时,诗也变得与对白、新闻、戏文、段子等等关系暧昧起来。显然,这是对传统诗体的解构,也是对现代诗歌可能性所作的一次次试探性敞开。

 

    谈到这里,自然绕不开对传统的认知问题。有人主张回到传统去寻找;有人认为现代社会及现代文化艺术与传统之间是渐进过渡的,无法截然分开;也有人看到二者之间存在“断裂性”的鸿沟……这就形成了分野,有了同一社会中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然而,孰是孰非很难评说,但对文化艺术探索的尊重和多元维护却是必要的前提。你想说话,首先要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从这样的理念出发,对实验性诗歌理应给予有气度的包容、尊重和理解,而不是感到恐慌和加以羞辱。

 

    再说说《她们仨》,这本赵丽华、张立勤、雪小禅的三人合集,我在品读过程中既感到惊艳,又感到惊喜,而且是不一样的惊喜。在体会三位女性不同的生命言说之余,我也对她们共同居住的城市——廊坊做作一种语词的比较和推敲,廊和坊,这两个汉字的语音、质感和语义存在微妙的不同,可以指向不同的可能和歧义。原来语言就这样不可言说,何况于诗歌呢?由此,我更确信,那些简单化的是非判断往往与诗歌本身无关。最后,允许我从这本书里找出一首《一个人》,原诗抄录于后。

                    

                   一个人

 

                          赵丽华

 

     一个人与众不同

     一个人离经叛道

     一个人加快自己的脚步或者停下来

     他脱离了大多数

     他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

 

     我想他的命运有这样两个:

     或者被狂热而盲从的人们推上圣坛

     或者被狂热而盲从的人们踩在脚下

 

 

(未完,待续)

 

推荐:枫林晚先生博文http://blog.sina.com.cn/u/4a6eadb601000a1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