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月二,龙抬头(散文)

(2011-02-15 22:00:27)
标签:

杨家埠

二月二龙抬头

皇帝耕田图

农家人

家家户户

杂谈

分类: 文安作品

二月二,龙抬头(散文)

那年那节:二月二龙抬头

刘文安


  早先过完年,按照农村的说法是初八初九的说法,“过了初八九,没肴也没酒”。至于过到正月十五,那已经是一天比一天淡薄了。直到正月十五有个高潮迭起,就是张灯结彩放烟花。漫天绽放的烟花,也总算是拉下了过年最华美的落幕。正月十五是元夕也是元宵节,至于吃元宵,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没有这回事,可能与当地生活习俗有关。想想那时候,地里产的是玉米瓜干,吃的是粗粮淡饭,能包个饺子就算是不平常。至于汤圆,却是地地道道的大米制品,不用说是奢侈,简直就成了不可能。至于元宵节当时有没有,回答是肯定的,可在我们这里却真的不当回事。

    不过,一路小跑地过完年,出了正月,却迎头赶上二月二。四序嘉辰,历代增置。二月二是个有重大标识的节日。到了那一天,庄户人会打囤,家家户户,都会这样的,从院子里一直打到大门口外面。所谓打囤,就是用铁锨铲上锅底的草木灰,在自家院落的空场上,撒个圆圈,虽是大小不一,却是圆圆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还颇有雅兴地撒上梯子,还真有那么回事。当然也有的在“仓囤”正中间撒上五谷杂粮的,看上去,就能联想到一个大仓囤。说起草木灰打囤,一直是二月二的沿习,是个美好的愿景。仓囤连环,就是期望在新的一年里粮食大丰产,有一个好的收成。所以,不管打多少囤,总是圈个最大的,看上去也觉得心里舒坦,有一种粮食满仓的宽慰。也有撒灰引龙之说。农家人的信仰就是这么简单,就算是敬了一祝香,也能轻易地拨响了心弦。

    我们那时候年龄还小,到了那一天钻出被窝子,就迫不急待地趴在窗户上。就能看到早已打好的囤,那是父亲起早打的,我们的情绪就会立马受到感染,不由得欢呼雀跃,内心充盈着满满当当的欢悦。敏感的嗅觉,也闻到屋子里弥漫的烟气里,有一股焦糊的芳香,不用说,母亲在炒黄豆和玉米粒。
  在我幼小的记忆里,那天母亲总是起早炒些玉米粒,黄豆之类的。我们就各自抓一些,装在口袋里。在上学的路上一边走一边吃,嚼的嘎嘣有声,满嘴放香。当然,最好吃的是炒黄豆,炒的不温不火,填到嘴里,简直是最美的享受,都知道黄豆油性大,香味忒重,嘎嘣干脆。虽然分的不多,吃起来也十分爱惜,所以常常吃好几天,虽然塞不了个牙缝子,却是十分解馋。最有意思的就是,不知过了几个月啦,偶尔从棉衣的开缝里摸出了几个落下的炒豆子,那心里准会乐开了花,嚼起来更是美味异常,就会一下子记起二月二的好时光。
  走在大街上,家家户户的大门口前面,总是打了一连串的仓囤。我们也总是小心翼翼地绕过去,生怕踩着“仓囤”,打心眼里充满了敬畏。心里也是相当地惊叹,因为每一个仓囤都打的很圆,浑圆里透着一份细致的情怀,简直是用圆规做的,感觉丝毫不差。也许,打的越圆会觉得越圆满,这就是庄户人最朴素的哲理。一个圆包含了太多美好的象征,圆圆满满得,表达的就是圆梦的念想。
  到了学校,每个人都是一脸的兴奋,一脸的满足,简直乐翻了天。嚼着香喷喷的炒货,享受着节日的盛典。这个气氛常常好几天都散不开,时时包围着,笼罩的每个人心怀。有的吃没了,还恬着脸皮跟人家要,死缠烂打的,有的说尽了好话,要个一颗两颗的,吃了还想要。不给就想办法抢,若是真碰到硬茬了,难免弄个哭鼻子抹泪的。想这些儿时趣事,还是真有点七荤八素的,不就是为了几颗炒熟的豆粒,可是在那个年月里,就是这么值当的,能把炒豆粒当宝贝的,只有孩子们才能干的出来。
  记得那天也没什么好饭食,跟平常度日差不到那里去。不过从那天起,很多家庭开始去碾棚碾炒熟的粮食,开始盘算着割酱。说起酱来,心花怒放,是农家的小美食。做法也比较简易,吃起来却是没那么好吃的。通常把碾好的粮食用水和匀后,攥成耙谷状,放在簸箕里。有时放在炕头上,有时放在日头里晒……,等长了白毛,稀释后就装在一个罐子里,用绳扎起口来,密封的严严的,有时还压上石头或砖块,让它自然发酵。等酿好了就可以舀点上饭桌,佐料饭食。拿起煎饼,用筷子均匀地抹上,不多不少的,再拔棵小葱卷上,吃起来咸里放香,辣里舒坦,格外地能下饭,也总是吃一肚子满足。也总算嚼味出孔圣人那句美食格言,就是“不酱不食”的训诫。
  其实二月二的习俗还是蛮厚重的,“ 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很多人那天去理发。民间就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据说那天去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理发店的常常爆满。你来我去的,图个吉利,求个安生。有时,我们小孩也跟着大人去凑这个热闹。
  这时不能不想起一幅年画,就是杨家埠抹画子《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旁边有宰相、将军等大臣站观,还有个跟在后面打黄龙伞的,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官员,还有坐在凤撵里的皇后和挑篮送饭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皇爷使耕牛;娘娘来送饭,保佑今年大丰收。”二月二是为庄户人拉开了开耕的序幕,一年之计在于春,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
  二月二快到了。记得我曾经写了一首诗,就是为那天的闲咏。
  矫巨无形绝世尘,何惧潜渊岁月深。曾经沧海无人识,遂教道家尊拜神。
  图腾有灵风雷动,二月二日抬头吟。长天万里凌云去,大地茫茫降雨霖。

    二月二,龙抬头,对庄户人来说,如果过年是庆祝过去了的一年的盛典,那么这一天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元复始,人们便陆陆续续地到了田间地头,开始新的一年的忙碌劳作,这时的原野里已经盎然出了春的生机,远看草色近却无,熙熙攘攘地涨满了心怀。

 

 

 

 

 

 附: 二月二的简介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此俗唐代已有记载,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着《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又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朗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试犁、炒蝎豆、戴蓬草、祭龙王、敬土地、谒高禖、嫁女住春、童子开笔等节俗活动。布依族二月二要进行三天,主要祭祀土地神。节日当天,家家杀鸡敬祖,吃两色(黑、白)糯米饭,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是日有许多关于龙的活动,故称龙抬头日。二月二龙抬头之俗,早见于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放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令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又,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二月二的由来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留下许多风俗。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中午皆吃“老龙布蛋”.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为什么要“二月二”龙才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编辑本段]二月二的发展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战国时的地理、神话着作《山海经》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二月二的传说】
  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刘文安散文随笔

 儿时记忆散文系列

 那年那节散文系列

 民俗纪事散文系列

 散文随笔系列

 1、儿时看电视 

 1、春节记忆     

 1、隆重的葬礼 

 1、白浪河探源 

 2、儿时偷苹果  

 2、难忘过寒食 

 2、婚礼大吉

 2、红梅傲雪图  

 3、碾棚的追忆

 3、爽滑的入伏面

 3、洞房花烛  

 3、荷叶何田田

 4、老湾的记忆  

 4、甜蜜的仲秋 

 4、粗粮淡饭 

 4、明月何皎皎 

 5、去昌乐县城

 5、想起过生日 

 5、鞭炮声声

 5、竹影摇风 

 6、乡村的冬日   

 6、过年出门   

 6、蒸鸡白菜 

 6、雪花那个飘 

 7、九曲河的时光

 7、想起端午节  

 7、南乡炸鸡  

 7、春雨潇潇

 8、马驹岭的记忆

 8、辞灶在眼前  

 8、家乡的酒  

 1、麻辣黑将军

 9、想起农家小院 

 9、正月十五闹花灯

 9、儿时禁忌 

 2、杀鱼无罪

 10、义务劳动 

 10、百饭饽饽香

 11、二月二,龙抬头

 3对付乞丐有绝招

 10、童年游戏

 11、百肉猪肉香

  11、孝顺父母 

 4、粉红色的木槿花

 

 

网络物语散文系列

 5、圣洁的百合花

   

1、从此有了你 

 6、马驹岭的传说

 

 

2、飘雪的日子

 7、九曲河,母亲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情人节抒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