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双飞

(2008-03-12 08:29:05)
标签:

杂谈

 

                           燕双飞

 

       媒体上有一则报道;“女政协委员当众炮轰  教育部长周济一脸尴尬”,内容是全国政协委员孙萍质询教育部长周济,在落实她的提案时歪曲其意思。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教育部根据孙萍 的提案预备在全国十个省市自治区,各选取二十个小学及初中推出“京剧进校园”试点,要求学生欣赏学唱“国粹”京剧。在部颁十六个指定曲目中,却有九个是带有“文革”色彩的“革命样板戏”,以致这个项目广受争议。所以孙萍说:“周部长,感谢您让我提出的‘京剧进校园’提案成为现实,不过样板戏这么多,不是我的初衷……”。  

       孙萍说,她同时递上了由梅兰芳之子、京剧大师梅葆玖牵头、冯小刚等42人联署的提案,要求教育部紧急调整相关做法。孙萍表示,最初建议“京剧进校园”,是为了通过京剧“国粹”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不是要把它搞得像音乐课一样,让每个人都能唱上一段”。 她透露,由于教育部在实施中悖离了自己的初衷,“搞得我现在压力很大,我都成了众矢之的了!所以我一定要站出来,把这个事给纠正过来。”

       梅葆玖已经完成了一份提案,建议在“进校园”的曲目中增加爱国曲目《抗金兵》、反腐曲目《铡美案》等有内涵的传统戏剧...... 

       “京剧进校园”之说,前些时候我就从媒体上看到,以为只是提倡在校学生唱京剧,没有仔细看。京剧我一句不会唱,也不懂,别人(包括在校学生)爱不爱与我无关。现在才知道,已经由教育部规定为学校音乐课之一种,颁布了十六首曲目,而且十六分之九(过半数)是带有“文革”色彩的“革命样板戏”,以致这个项目广受争议,所以原提议者声明这个规定悖离了她提议的初衷。

       我同意原提议者的声明,支持她提出声明的权利。但是,她认为京剧进了校园,就能起到“通过京剧‘国粹’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梅葆玖委员提议增加爱国曲目《抗金兵》、反腐曲目《铡美案》等有内涵的传统戏剧,就能弥补部颁原曲目的缺陷,是不是这样呢?我都不大理解。我倒想起自己做小学生时学过的一曲歌。

       我进过的学校,音乐课都不怎么重视。我考独唱,开口第一句就使隔壁教室上课的同学.哄堂大笑起来.。我学过的歌,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有一首却牢牢记得,歌名《燕双飞》,词云——

 

        燕双飞,画廊人静晚风微。

       记得去年门巷,风景依稀。

       绿芜庭院,细雨湿苍苔。

       雕栏尘冷春如梦,且衔得芹泥,重筑新巢傍翠帏。

       栖香稳,软语呢喃话夕晖。

       差池双煎,掠水穿帘去复回。

       魂萦杨柳弱,梦逗杏花肥。天涯草色正芳菲。

       楼台静,帘幕垂,烟似织,月如眉。

       其奈流光速,莺花老,雨风催,景物全非。

       杜宇声声唤道:不如归!

 

全词以重来双燕为主角,写它们整个一个春天的生活:从寻觅去年门巷,辨认依稀风景,认定以后,辛苦衔泥,重筑新巢,经过春浓花好,双宿双飞,软语呢喃,直到春深花老,风雨频催,又是它们要离去的时节。词里没有写人,但是会引发关于人事人生的许多联想和感慨。

    试取2006年08月30日《念楼学短》中《念亡妻》一则为例:

 

       去年燕子来时,园内的桃花已经开老,残红遍地了。也许因为迟到的关系,它们的  巢造得比较匆忙,附着在梁间不够稳固,有天夜里忽然倾侧,幼雏掉到了地上。妻怕小   狗来伤害,连忙将其捧起,小心呵护,又将倾侧的泥巢扶正,再下面钉些竹片加固,然 后送小燕子回巢。

       今年燕子来时,桃花正在盛开,它们的旧巢仍在,妻却不在了,再也没有人和我并  肩携手,看双燕在花里轻飞,听它们在梁间私语了。

       归来的燕子啊!你们不断地绕屋飞鸣,不断的穿帘入户,恐怕也是在苦苦寻觅,寻  觅那曾给你们温存照拂的贤惠的女主人吧。

 

几个跟帖道:

 

       燕子从来寄托着人们的感情。它们岁岁还巢,和人同住,却不是贪图桊养活迫于羁  锁,而是自由的选择,所以特别受到珍重。

 

         其实还巢不过是候鸟的本能,但在见惯世事沧桑人情冷暖的人们心目中,却成了      念旧和守信的象征。尤其在哀悼亲人或遭际乱离感到无常之痛时,见到比翼双飞的归燕,    当然更会“记得去年门巷”,产生出“谁共呢喃语”的深深惆怅

 

              人是多么的软弱,多么的需要安慰啊。 

 

有的惆怅,有的超脱,有的同情,有的理解,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要说我国传统文中的好东西,这应该是很重要的部分。这样的歌距离《老鼠爱大米》之类太遥远,校园里早已无影无踪了吧。能不能设法找回一些,或者稍胜于《智取威虎山》吧。

       二○○八年三月十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