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静农的书法不赖启功的评价以为重

(2006-10-29 10:14:30)

台静农的书法岂赖启功的评价以为重

 

       《芳草地》二○○四年第六期载蒋力《台静农三章》,写得很有意思,文章就颇有台先生风味。但是,关于台静农生平的略介云:“他曾是未名社(文学社团)的中坚,后来去了台湾,在几所大学任教终身。作家、教授之外,台静农还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启功先生评价甚高。”这几句,我觉得有什么地方好象不甚妥,细想,恐怕首先是关于书法的提法:“卓有成就”云云,已经是有保留的评语,是还不能入大家名家之列的意思。而“启功先生评价甚高”云云,意味着启功是高于台静农的大权威,台静农要待启功的许可以为重,这尤其有问题。

       按,启功《读<静农书艺集>》云:

 

台先生最不喜王文治的字,常说他‘侧媚’,予小子功,也写了几十年的字,到现在也冒得了一名‘书家’的虚衔。回忆起来,也曾有过超越张照、王文治的妄想。但最近在友人家看到一本王文治的自书诗册,不觉嗒焉若丧,原来今天我连侧媚的功力也有所不及。若干年来,总想念这位老朋友,更盼望再得相见。若从我这薄劣的书艺看,又不免有些怕见他了。最后拿定主意,如果见到他,绝不把我的字拿给他看。

 

虽然这是启功的谦虚,也是行文的波峭,但推崇之意还是十分显然,若把启功置于台静农还要赖他的一言以为重的地位,他自己就不会同意吧

此外还有几个问题:一、未名社的中坚,并不是台静农,而是韦漱园。二、台先生并不是在作为未名社青年作家之后,就去了台湾,而是在进入大学教师行列多年之后才去的。三、通常所谓“后来去了台湾”,都指一九四九年那次而言,那是在留大陆和去台湾之间的一次严重选择。台先生则是一九四六年去台湾,完全是另一回事。那时抗战刚胜利,台湾刚回归祖国,(当时叫做“光复”,)去台湾和去其他省份没有任何不同。四、台先生去台湾后并没有在几个大学任教,始终只在一个台湾大学任教,只于退休后到别的大学短期兼点课,不必提。因此,拟将台静农生平的略介修改如下——

“他是未名社(文学社团)几个基本的青年作家之一,后来在南北各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台湾光复,他于一九四六年应台湾大学之聘去教书,直到退休,在台湾逝世。他晚年作为大书法家的声名,几乎掩盖了作为教授、作家的声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