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对教育的启示
如果挫折情境一再发生,当个体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干什么,都无法掌控局势,都以失败而告终时,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境地呢?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Martin
Seligman)认为我们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这个人将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情形出现得太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控制能发生作用的情境中,产生习得性无助。赛里格曼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经典实验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为什么它们会这样,连“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这些本能都没有了呢?因为它们已经知道,那些是无用的,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后来就把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称为习得性无助。
我们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习得性无助”对我们教育者有着很多的启示。
就学习而言,习得性无助感与个体对失败的归因密切相关。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在学习中倾向于做内在的、固定的、不可控的失败归因和外部的成功归因。他们指责自己的失败,他们经历了许多羞辱、抱怨、绝望。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儿童相信自己能力低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不相信经过努力可以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教师往往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较低的期望,对成绩好的学生产生较高的期望。这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来说影响都是很大的,所以对于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对学习较差者更应给予更温暖的关爱,给予更高的期望。因为具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在学习中相比其他学生来说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帮助支持,这些学生比较敏感,受挫能力较差,教育者要传递给每个学生这样一种观念,每个学生都是好样的。
具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缺乏学习动机,那么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提高学习兴趣的策略,如增加课堂活动,设置一些游戏,一些竞赛,成立一些学习小组,让学生互帮互助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知、矫正习得性无助感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使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产生成功体验。目标是学习的方向,目标是学习的动力。通过教师的帮助,根据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让每个学生设立一个合理、且能够通过努力完成的具体的细化的目标。学生完成目标就是成功,就会有成功的体验。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再学习时的信心就会增强,这些学生就会看到成功的希望,看到自己的潜力,成功会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愉快的心情,又会促进智力的发展。通过不断完成目标,让这些学生感觉到自己有学习的潜力,体会自己学习成功时的体验,渐渐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慢慢地逐步赶上其他同学。
具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会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教师要让这些学生强烈地意识到在学习中运用合适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果,激发他们对学习策略的需求动机,向这些学生传授具体的学习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学习策略,也可以利用专门的指导课向学生介绍学习策略,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策略的调整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