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北大自我炒作的“绯闻”
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各项工作大概已经接近尾声了,谢天谢地,铺天盖地不同介质的各色新闻也该暂告一个段落了,那些个所谓的“专家、学者”们在一片热烈的亢奋评论之后,又该搜寻新的作秀场合了。
关于北大的新闻,除了前一阵子被网友们炒得热火朝天的“学术校猫”之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着实又让这个曾经有过“清誉”的中国“顶尖”学府火了一把。
作为一所高等大学,在完全失去了“独立思想、自由精神”之后,你还能指望它什么?北大的可悲,不在于它的碌碌无为,而在于它的不甘寂寞。
在这个“绯闻”满天飞的时代,一些明星躲“绯闻”唯恐不及,而另一些明星唯恐自己的“绯闻”制造不出轰动效应。北大这一次的行为,就有似于明星中的后者。
可能有人会问,北大已经很“明星”了,还需要炒作,还需要“绯闻”吗?其实,答案很简单,谁见过当红明星自我炒作的?唯有那些渐渐被人遗忘、或者希望通过“非典型”途径引人注意的公众人物或准公众人物才会有“自我炒作”的动作。这也从侧面证明:北大确实“明星”过,但今日,它有点过气了。
需要解释一下,北大的“过气”,并不是北大在中国高校中的地位下降了,也不是北大在中国民众当中的知名度下降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点,北大稳居前列。北大“过气”的,是它的思想价值,是它的学术地位,是民众对他的期待,是它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关于这一点,看看历年全球高校排行,看看耶鲁大学校长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批评,你可能会悟出一二。
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学校行政官僚化的体现之一。如果深究,其最初的目的,大概也只不过是北大决策阶层的“政绩工程”之一。
权且不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本身的优劣,就这一政策的出台,你就可以看出决策阶层的浅薄。在黑幕重重的现实下,没有公正的监督,没有透明的机制,没有共同认可的可操作标准,这会给民众造成多大的疑惑?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原本就十分不公平的高考招生制度,又多了几分乌烟瘴气。
那些个所谓的“专家、学者”之流,对于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齐声称颂,说是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了一条口子,让人看到了希望”。我原本就对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深恶痛绝,这一次他们对北大事件的反应更让我鄙视他们的丑恶嘴脸。
凡是还稍微有点思维能力的人,都知道中国高等教育的缺失不在于如何霸占优等学生资源,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教育体制本身。如果无法从根本上改革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严重问题,即使以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了优等的生源,其结果也只能是“得天下英才而戕害之”。
北大这一次自我炒作的“绯闻”,如果仅仅和“明星们”的目的一样,只是为了赚取大众的眼球,笑笑也就可以了,你还能期望北大怎样?
正如所谓的“专家、学者”所言,北大事件“开了一个口子”,但是,这个“口子”是摘除恶性肿瘤的门户还是恶性肿瘤溃烂的起始,真是有些令人担心。
作为中国高校的“排头兵”、“大哥大”,北大事件会不会产生跟风效应,会不会爆出黑幕,会不会引起恶性生源争夺战,就不得而知了。
北大通过自我炒作“绯闻”显示了自己的不甘寂寞,但是,“绯闻”之后呢?北大就可以迈进“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了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