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杂忆
那些过往,如果不用文字留住,也许,慢慢就会被时间洗刷成乌有了。
有时候,很想翻动记忆的册子,在里面寻找一些可以回味的东西,得到的,往往是空白——一大片、一大片的空白。
关于乡村的一切,在记忆的库中,横七竖八地散落着,没有秩序。没有规则。许多时候,我想竭力把他们规整起来,结果都是徒劳。
09年春节回家,母亲一段一段的讲述,让我唏嘘。我想用自己的手,记下那一切,但是只开了个头,就放下,一直到现在。
关于乡村的,还有先祖母的种种事迹,我也曾几度动笔,结果,只留下一些断篇残章。
也许,一辈子都无法完成关于乡村的一切。但是,一辈子都会和乡村纠结在一起。乡村是我的根,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了自己是一个乡下人——一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人。
也许,乡下人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但是,乡下人也不应该成为自卑的资本。
以前,别人鄙视“农民”的时候,我都愤愤的,现在,我不会了,因为,从一个中立的立场、一个公正的标准看,那些鄙视“农民”或“乡下人”的人,首先是自我轻贱的,所以,他们根本没法,或者说得严重一点——没资格和“农民”和“乡下人”比。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他们是把人分了高低贵贱、三六九等的。他们在看轻别人的同时,也在潜意识中轻贱了自己,只是他们不自觉罢了。
说这些,不是要挑起事端,而是要表达一种见解。我常常会说,众生平等,这是我佛的广大宽宏,也是我一向认同的观点。
无论“乡村”的概念如何地被人阐释,在我的心中,她包含了我的见闻和足迹,她促成了我的成长,是我认知社会、感受生活的初始,所以,我对乡村的情感,必然有不少的偏爱。
我曾经写了一篇短文“送去我的尸骨还乡”。我深深理解陆放翁“死去元知万事空”的诗句,我也深深为老人家“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真情所感动。“送我的尸骨还乡”,只是一种表达,是一种愿望,至于未来的实际呢,三个字可以作答“天知道”。尽管乡村只是普通、乡村很不显眼,但是,那里,永远牵着我的魂,永远藏着我的梦。
乡村的一切,其实已经改变了模样。我所写的,也只是记忆中的存留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