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6,367
  • 关注人气:7,2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家》——叶嘉莹先生

(2007-01-15 17:29:32)
分类: 读书心得————收获的喜悦

解说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富足而又弥漫着书香味道的家庭,曾祖父曾是清朝二品武官,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叶嘉莹是这个大家庭中唯一的女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叶嘉莹从小在诗词写作方面表现了出色的才能。

主持人:那您写词、写诗什么时候开始写的,您记得吗?

叶嘉莹:差不多十岁左右。

主持人:您的第一首诗,你还能记得?

叶嘉莹:我记得是一天晚上,好像是秋天,大概不是七月就是八月的十五,天上月亮挺圆的,我伯父就在那天晚上跟我说,说你背了这么多诗了,你自己去做一首吧,说我给你出个题目,就是咏月亮,就是天上的月亮,说做一首七言绝句,要用十四寒的韵,我现在已经不记得我那会儿是胡诌些什么句子,但是我好像记得,好像最后一句,好像就是说月亮很圆,什么照在什么栏杆上,就是说未知能有几人看,这个字念,押平声,就是说这么美丽的月光,不知道能够有几个人来欣赏,来看。我小的时候很天真,就是写我们家里的景色,花花草草,蝴蝶什么的,就是写这些东西,写雨晴,斜阳,月光,我小的时候写这些东西。

主持人: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花前月下,或者是一种小的情感?

叶嘉莹:对,就是眼前一个新鲜的景物,给你的一种新鲜的感觉。

主持人:什么时候才感受到?

叶嘉莹我其实生活上的,是从我母亲去世

主持人:那时候真正感受到,生活实际上对自己内心的感受最深刻?

叶嘉莹:对,古人常常说,父母不在,孤露,孤就是孤单的孤,露曝露在外面,没有一个屏障的保护。

解说 母亲去世时,叶嘉莹只有十三岁,而那时叶家也因为战争的原因已走向衰落,父亲随公司南迁,四年没有回家,叶嘉莹带着两个年幼弟弟艰难度日,母亲去世对她打击很大,在没有人的时候,她把这种心情写进了诗里:

叶已随风别故枝,我与凋落更何辞。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叶嘉莹:埋葬我母亲的那天晚上,走了一天的路,原则上本来是,这个做子女的应该都是走路,一路都应该走去的。因为我母亲去世,不是在家里去世,我母亲是在医院里去世的,所以停灵就停在一个庙里,我们从庙里上午就出发了,走到我们的坟地已经都是天黑了,所以我也曾经写过,说是:

辛苦最怜坟上月,惟照世人离别。

就是坟,说的月亮,它所照的就是世人的生离死别。所以我写体会到人世的无常,那是我从母亲去世开始体会到的。

主持人:在那之后实际上您写诗,是不是在感受和风格上也会有些变化?

叶嘉莹:那当然了,这时候就是体会到人生很多无可奈何的这种事情。我们生活也很艰苦,就是像老舍写《四世同堂》,说是祁老先生的曾孙女不肯吃那个混合面,然后就饿死了,我们那会儿就吃那种混合面,不是杂和面,不是玉米面、小米面,都不是,不知道是什么一些个什么谷物或者是谷皮,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就是灰灰的、黑黑的颜色,就是粉状的、粉末状,可是它没有黏性。你不用说包饺子不成,连烙饼都不成,它是散开了,一点黏性都没有,而且有一种酸酸臭臭的味道。

解说:面对苦涩的生活,叶嘉莹唯一的寄托就是中国古典诗词,1941年夏天,叶嘉莹考入了当时北京的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辅仁大学国文系,从此走上了终生为诗词的道路,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期熏陶,已经悄悄的改变了这个不爱说话,但性格倔强的女孩。

叶嘉莹: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有一次我们念《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我就觉得很奇怪,我说这个道是什么东西,说你如果早晨听了这个道,懂得了这个道,晚上死了都没关系了,都值得了。但是我那个时候并没有开口去问。

主持人:可能您在小时候读《论语》的时候,或者读这些古典的文学作品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而是埋下了一颗种子在心里头。

叶嘉莹:都是给我很深的一种印象。我就觉得怎么会是这样子,怎么会是这样?但是那时候还没有答案,那时候不十分理解,我是慢慢地从我这几十年的这个生活的经历,慢慢地体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