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人生八苦(一)
这几天,不知在忙什么,对这一片园地有些冷落。冷落是冷落,每日还会上来看看。
农夫耕种,视园田如子女,时时在意。身染病痛,虽不能力作,还会去田边走走。
我曾作诗有句云:“插秧春日计,收稻秋时猷。徒羡先生柳,欲扶耕者耧。”就是对田家春种秋收、闲静自然生活的向往。为什么会有这种向往呢,就是因为我对农事稍知一二,所以能体会到庄稼人对田地、对苗木的情感。这种向往是发自内心的么?如若真让我到田间耕作,我能坚持多久?我的回答:不得而知。这是我内心的矛盾,是天人交战。再说田家,他真的就那么快乐么?不见得。田家有田家之乐,也有许多苦楚。
矛盾的我,苦乐交替的田家,都会有烦恼。
烦恼生,苦亦随之来。
此之谓人生。
佛家对人生看的透彻,把人生之苦分了类,谓之“七苦”或者“八苦”。七苦是什么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八苦呢?就是在七苦后再加一个五阴炽盛苦。
生苦。又可分为受胎之苦,种子之苦,增长之苦,出胎之苦。此苦按人生的阶段分,是在成孕到呱呱坠地这一段。
首先须知,佛家的“生”苦,并非“漫漫人生”之“生”,而是“出生”或“生产”之“生”。
其次,在我看来,此所谓之“苦”,只是佛家一厢情愿的苦。实际上,此苦算不上是苦。古人谓人之成人,乃“父精母血”所成。母体受孕,所苦者,在母,而不在婴。受胎之后,母受妊娠反应之苦,受行动不便之苦,受临产腹痛之苦,受出胎之苦……种种苦楚,皆在母身。佛家之谓生苦,言婴不言母,本末倒置。
第三,佛家对于生苦的理解,全是按成人的臆猜得出。佛家所谓的母腹内的煎熬,均难成理。出胎之苦,或许有,但是,婴孩落草,尚属懵懂,即便有苦,亦难深解,难形之于体,亦不铭之于心。
故曰生苦,可略而不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