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腔

(2006-11-10 10:10:24)
分类: 无法归类————自然的灵动
秦腔
 
    秦腔
 
    本文缘起
    今天,浏览朋友的博客,看见我曾经的留言,有一段关于秦腔的言辞,于是,就想写写关于秦腔的文章。
   
    我在朋友博客上的留言
    那个大花脸让我感觉很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家乡,耳边是那苍凉雄厚,粗犷豪放的大秦之腔。秦人谓大花脸为“黑头”或“黑sa(二声,陕西方言,字是自造的,打不出来,只能用拼音)”,我觉得,“黑sa”的唱腔最能代表秦腔的特色。《大秦腔》中,那个唱《斩单童》的角儿,有“一声雷”之美称。你想想,在四望荒凉、风沙漫天的原野,只有这种平地炸雷似乎才能与环境相称、才能展现秦人、秦风、秦韵。据说王洛宾当年在新疆坐牢,郁闷得快要“自觉于人民”的时候,就是因为听见牢房外雄壮苍凉的秦腔才又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我猜,那时他听见的必定是大花脸的唱腔。
 
    我的秦腔缘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迷上秦腔的,关于秦腔的记忆很模糊,也很久远。大约得从儿时说起了。不知为什么,我的骨子里就有一种对故事是的迷恋。小时候,依偎在祖母的身旁,在祖母那烧得暖暖的炕上,听祖母讲故事,便是现在想来,都觉得是十分惬意的事。祖母没念过书,记忆力奇好,她老人家小的时候,要饭的来了,边打竹板,边说快书。她就跟在后面,等要饭的书说完时,她也了然于心了。七十多岁时,她老人家仍能将儿时记忆的快书一字不漏地背出。我常常自叹弗如,为她老人家没有机会读书而可惜。大约是得力于奇好的记忆力,祖母的故事就特别多。讲因果轮回的《黄氏女对金刚》、讲兄弟之情的《黑娃白娃捡豆儿》、讲孝道的《香山寺还愿》等等,都能让我听得如痴如醉。对故事的偏爱,是我喜欢秦腔的最初缘由。
    秦人对秦腔的称呼很简单,就一个字——“戏”。哪里有演出,就说三个字“看戏走”,便能约得三五成群的邻里乡亲,挟着板凳,一路笑谈,走向戏台。
    儿时,经济还没有今天这么繁荣。那时电视很少,广播也不多,要看戏,得等,每年乡里或者镇上有“会”,才有可能演戏。乡人之谓“会”,有点像书面语中的“集”,但是,我们也有“集”的说法。“会”是“会”,“集”是“集”,二者泾渭分明,不能混淆。“会”,一年之中,只有约定俗成的几个日子。每个会期一般只有三天。比如法门镇,有“四月八会”,为纪念佛诞而设,农历四月初八、初九、初十三天。“集”则不同,集期为一天,以农历的单双日为别,比如召公镇是双日“集”,农历每月的二、四、六、八、十日。。。。。。为“集”,遇上“会”日,则合而为“会。”法门镇则是单日“集”。
    “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大约不亚于年节。因为有“会”了,学校偶尔会放一天的假,父母也会给点零花钱,这样就可以在“会”上买自己想吃想要的东西了。我之喜欢“会”,倒不是贪嘴的原因。说来奇怪,我自小便知道省钱,有“会”了,母亲会给我五毛钱,让我买东西吃,每次会完,我还会把五毛钱原封不动地交给母亲。我对“会”的盼望,缘于“会”上有戏,那时看戏,看故事而已。
    步行三四里地,随着浩浩荡荡人流来到乡里,不去别的地方,直奔戏园。为了能看得清楚,使出浑身的解数,挤到台前。台前常常是被小孩子占据的,有时候,调皮一点的会爬到戏台边上坐着。看台子的人就会用戏里作马的哨鞭来赶打,有几次我就遭了池鱼之殃,生生被抽了几下子。
    在台前的孩子,玩的多,真正看戏的,大约没几个,能看懂情节的,就更少了。便是台下看戏的成人,看不懂的,也不在少数。家乡有个笑话:
    一人看戏归来,人问曰:“干啥去了?”
    答曰:“看戏去了。”
    人又问:“演的啥?”
    答曰:“出来,进去。”
    人曰:“没别的了?”
    答曰:“就看见一会儿出来,一会儿进去,在台子上跑,还能有啥?”
    问者无语,绝倒。
    我不但能看得明白,还能说得清楚。祖母小脚,年事又高,行动不便,自我记事起,对她老人家的印象便是:总是躺在她那一年四季都暖暖烘烘的炕上,用杆子很长的烟袋锅子抽着旱烟,起身的时候,便是在佛前烧香,口中默念礼佛颂词,偶尔也会在老屋门前的下马石上坐坐。看完戏回家,先是吃饭。吃完饭,便跑到祖母的房里,钻到祖母身边躺着。祖母问我:
    “会上人多么?”
    “人多着呢。”我说
    “买什么好吃了?”祖母又问
    “没有。”我说
    “你妈没给你钱?看看,多细(家乡话,意思是节省、略带吝啬、抠门之意。),过会也不给孩子钱。。。。。。”祖母有些生气
    “妈给我钱了。”我赶紧辩驳说。“我看戏,没功夫买东西”
    “看戏?看得啥戏?”祖母开始有些不相信:戏多是老人才喜欢看的,小孩子知道看戏么?家乡有句话叫做:狗看星星——你懂得个稀稠。我要说我看戏了,大人肯定会拿这句话回我。
    “《血手印》,可好看呢!”我说
    “演的啥?”祖母问
    我便把看到的情节一五一十地讲给老人家听。祖母听完很高兴,夸赞我说:
    “还真看懂了”
    从此,我看戏便多了一重任务,回家讲给祖母听。
    我小时候看戏,那真叫痴。每天演两场,早上一场,下午一场。中间休息时我怕别人占了我的位,就一直在台前站到下午开戏。夏天还好,下午戏散了,天还早,可以在天黑前赶回家;冬天就不行,下午戏散时,天早就黑了。所以,冬天下午的戏只能忍痛放弃后半段。记得有一次,看戏看得入迷,忘了时间,等回家时,天已经黑了。走在半路,碰见了母亲。母亲问:
    “干啥去了,咋这么晚?”
    “看戏了。”我说
    “看戏也要早点回家呀,我还以为你让坏人给拐跑了。”母亲倒是没发脾气
    “不会的。”我说
    “吃饭了没?”母亲问
    “没有。”我说
    “我给你的钱是不是丢了?”母亲问
    “在这儿呢。”说着,我掏出五毛钱又交给母亲
    “咋不买点东西吃?”母亲问
    “没功夫呀。我得看戏”我说
    “看把你忙的,这孩子。。。。。。”母亲不无怜惜地说
    就这样,在家的那些年,我一直痴迷于戏——大秦之腔,一直给祖母讲着我看过的戏。后来,祖母去世了,再后来,我离家求学、工作了。离家远了,思乡的情结就一日深似一日了。对家乡,除了怀恋亲人,怀恋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还有那让我不能割舍的戏——秦腔。
    这是我的戏缘一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独破庐说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