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秦论》上到什么程度为好?

(2016-05-20 19:42:10)
标签:

过秦论

上到

哪个程度

分类: 教学扎记
    《过秦论》到底该上到什么程度?
    现在我对很多篇章的解读都产生了困惑。不知道怎样才能是最佳,怎样才能往深处挖一挖。或许不能一步到位,但思考总是有价值的。诚如黄老师所言。于是结束《师说》,进入《过秦论》就又犯困惑。循着文言、文学、文化路径,我会在后两者着点力。不会只停留在文言这一块了。只是这样下来,课就上得慢一些,如何提高如何改进如何最高效率,我必须时时考虑到。
    《过秦论》要落实的文言知识点很多,对指导学生翻译意义重大。我毫不客气,承包了讲析任务,学生紧跟步伐即可。就这样落实文言这块也需要课时。然后会在第三课时,希望突破文学文化两块。文学,重点在政论文“赋”的特质,而赋的特质重点落在语言特色,即重复美与繁复美,当然也有精瘦美。
     重复美。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视重复为作文之病忌。而贾谊却偏偏在一些地方重复用笔,从而收到了简练所无法达到的超常效果。例如: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以上宇内四海八荒山河二周六合均为天下之义;例1的席卷包举囊括均为吞并之义;例2的宰割分裂都有征讨之义;例3的……而御……”……而亡……”……而制……”……而鞭笞……”都是暴虐统治的意思,如果拿简练的标准来衡量,大可一言以概之。然而作者却肆意重复,不仅无丝毫累赘之感,反而造成了语势上的强烈奔放,音节上的错落有致;意境上也顿显博大幽深,撩人思绪。使读者从这重而不复的语言里深悟到了当年秦孝公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以及惠文、武、昭襄三王南征北讨,荡尽天下群雄的风卷残云之势;更使后世诸君一睹始皇帝统一天下后唯我独尊、暴虐无道的残酷统治以及焚百家之隳名杀豪杰收天下之兵的酷烈至此,勿需贾谊多言,读者也隐约感到了仁义不施的结局

 其次是繁密美。通常,我们欣赏的是洗练美,视繁与琐碎而为拖沓与冗杂。然而,周先慎先生说得好: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别于通常所说的罗嗦。(《简笔与繁笔》)贾谊在其《过秦论》中的繁笔运用足以说明也是一种美。例如:4、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宋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是一种借古喻今,藉史讽时的古文体。按常理,只需将上述描述中的首、尾句联缀一体,就足以表现九国之师合纵攻秦这一历史。然而作者却竭尽繁笔之能事,分别细述其贤君、谋臣、武将和外交使臣的姓氏及各自的特殊才能和执事,既增强了史实的可信度,同时又渲染了天下诸侯协力抗秦的强大阵容。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战国群贤图,从而为秦国的强大无比做了有力的反面烘托。
  三是瘦劲美。如果说上述重复繁密是一种肥硕与丰腴,那么《过》文用语的简约之处则体现为一种瘦劲美。瘦到什么程度?当然不是干瘪与寡淡,而是瘦中有劲,瘦中着力。用刘勰的话来说,叫做句无可削字不得减,换言之:恰到好处。例如: 5、据函之固,拥雍州之地。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8、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例5写秦孝公扼守险关,拥据一方沃土,大有此其志不在小的宏愿,但作者却仅用了一两字而境界全出。例6的四个动词则活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凭藉其强大的国势,东西南北四处扩张的张狂之态;天下诸侯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土地丧失殆尽的窘态也跃然纸上。例7着四字,把秦始皇至高无上、虎视天下群雄的嚣张跋扈描写得淋漓尽致。可以想象,天下诸侯敢不俯首听命、任其宰割?例8的两词就恰好体现了九国之师、六国之士亡国亡家却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的苦相。然而,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始皇帝的暴政终于尽失民心,陈涉首难,天下云集响应。例9的二字,虽用语极俭,但却把一干深受暴政之苦终于忍无可忍、奋起反抗的褴褛之师描绘得维妙维肖。可见,瘦笔用到尽善尽美之处,不仅能有效的传达意境的内涵,物象的神韵,而且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驰骋的余地。 heme-font:minor-latin'>重复繁密是一种肥硕与丰腴,那么《过》文用语的简约之处则体现为一种瘦劲美。瘦到什么程度?当然不是干瘪与寡淡,而是瘦中有劲,瘦中着力。用刘勰的话来说,叫做句无可削字不得减,换言之:恰到好处。

 落实了文学板块,如何讲文化?还没想明白。或许从文章思想切入?

 何谓仁义?仁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爱民、保民、富民之心。 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 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 人和,乃强国之源;仁政,乃安国之策;人才,乃治国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或许应该在文言板块最后,即内容结构梳理完善的最后,以一个最佳点切入文章思想内核“仁义”。贾谊写这篇政论文,在于戒汉,希望汉不要忘记秦教训,在守的时候多行仁义。何谓仁义?拓展开去为好。

  仁义,仁爱和正义 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孔颖达 :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吕氏春秋·适威:“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王安石 与王子醇书:“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耶?”不是还有俗语言银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孔子:仁者,义之本也;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韩诗外传》: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 子曰:仁者,爱人。仁之广义,涵盖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其言也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并非远不可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无理性、无原则或者软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必有勇   义 —— 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