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设计力量20人展

标签:
上海设计力量20人展创意产业活动周开幕文化 |
分类: 设计/图形 |
寻找上海设计力量
1843年,商贸的海轮载着西方文明在中国的长江口靠岸。于是,东西文化的对撞与交融催生了一座天然的创意之城:上海。
与生俱来的文化多元性,让这座城市包容万千可能。在这里,设计与城市交融,生活与灵感邂逅。意趣盎然的上海,宛如一个巨大的磁场,由内而外释放着创意的无穷吸引力!
卧虎藏龙的上海从来都不缺乏艺术家与设计达人,然而,站在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博大的城市文化面前,去探究“设计”这样一个命题,倍感亲切的同时总会有些无所适从。当你漫步于霓虹闪烁的大街小巷,那些早已像刺青一样刻在人们心中的城市符号,夹杂着传统、非主流、时尚激进并且依然从容着的视觉元素与感官刺激,风一样扑面而来……设计已如空气般弥漫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作为创意先锋的设计师们也如空气般隐匿于市井巷陌中。
寻找,寻找这个城市中为设计而挥洒汗水、孜孜以求的精英,他们怀揣着设计立业的梦想,从世界各个角落涌向上海,扎根于上海。有人初生牛犊,却已凭借无可争议的设计实力名扬八方;有人满头华发,却仍然活跃在设计一线敢作敢当……他们是上海城市变迁与设计变革中的时代坐标,是上海设计群体的中坚力量——上海设计力量!
“上海设计力量”是一种感性的认知,而非机械的定义,是对此时此刻发生在上海的一切设计实践的尊重与鼓励。
“上海设计力量”也是一种包容。它对所有具备独立探索意识和实践精神的设计师表示出最大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我们坚信:那些面向上海和在上海所进行的设计实践、思考、探索和研究,无论它是积极的、叛逆的、高贵的、低下的、从容的、紧张的……为这种实践所付出的挣扎、不屈和努力是富有魅力和值得褒扬的。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对于设计师和作品的甄选并没有以商业的成功作为首要条件,我们在意并且强调每个设计师实践的独特性与前瞻性。本次参展的20位设计师来自8个不同的设计领域,也恰恰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诠释了“上海设计力量”这一主题。
某些巧合其实是一种必然。当我们整理20位参展设计师作品时,那些熟知的城市符号、视觉元素及感官刺激又一次映入眼帘,这一次,我们没有了之前的无所适从,反倒变得更加欣喜与坦然。
试想:清晨,当你美美的喝上一杯用萧铭楷设计的九阳豆浆机榨出的豆浆,穿上吉承设计的青花瓷虎头绣花TEE,戴上黄雯设计的爱琴海钻戒,开着曹敏设计的别克新君威驶向世博会的现场。中午,当你游览了王兴田设计的世博韩国馆与新加坡馆后,在蒋惠霆设计的绍兴饭店世博旗舰店享受一顿饕餮大餐,紧接着在汪孝安设计的世博演艺中心看一场绝佳的演出,忽然,手机响了,那可是刘传凯设计的iPAQ智能手机,而电话那头,心爱的他正端坐在吕永中设计的篆书椅上,或者窝在侯正光设计的沙发里,使用萧铭楷设计的华硕Ecobook笔记本,兴趣盎然的欣赏着田易新的动画新作《小破孩·射雕英雄传》。晚上,你和心爱的他一起观看正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红毯秀,大剧院所有的导向标识设计来自沈浩鹏,某某明星的晚礼服来自于上海新锐设计师邱昊,而上海国际电影节视觉形象设计来自于斯巴迪克公司的刘义。这一切都不是巧合,设计就在你我身边。
当你得知上海大剧院、上海美术馆、上海水族馆、甚至上海中心的视觉形象设计全都出自沈浩鹏之手,刹那间你便会心一笑,原来是他!是的,资讯的发达和媒体的神通并不能解决设计师因低调做人处事而造成的信息闭塞,正所谓低调乃是一种腔调!
今天的上海是一个试验场。她正经历经济的腾飞、社会体制的转型、创意产业的崛起。众多国际知名的设计公司在这里驻守;全球最高水准的设计大奖与展览纷至沓来;奢侈品牌纷纷寻求与上海设计师跨界合作……全球设计界都非常渴望听到当代中国设计师的声音,尤其是来自上海的声音。让我们觉得欣慰的是:这些可爱的设计师能够在新一轮“中国热潮”中保持冷静,以平常心来理解我们所处的位置并做出应有的担当,而这样一群理想主义者,拥有这种不卑不亢的设计态度,正是上海成为世界“设计之都”所要迈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