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媒送来的新书中,有一本字体的书《A homage to
Typography》,里面还附了光盘,可以装入字库使用,等于买了100来套英文字体,非常划算。
这些字体是当下设计业很流行的,亦是许多年轻设计师的作品中常见的,如果你想做得够“潮”,那么这些字体可以帮上忙,但重要的是你必须拥有良好的编排功力。
说到现成字体的运用,还是要看如何跟你的设计内容的属性相吻合,而不是看上哪款字体够酷,就用哪款字体,那样的话不一定能取到好的传达效果,也不会体现出设计师的个性,最多给人留下的是模仿流行的印象而已,所以,选择也是一种内功的展现,更是设计师品位的写照。
其实,英文字体的设计比中文字体更好办些,毕竟只有26个字母外加各种标点符号,我在多年前有过一个英文字体设计的软件,非常好用,也设计过几款,那字体现在还在使用,可惜的是后来由于设计师的更迭,软件不知放到那里去了。
我们的工作中更多的是接触中文字体,而中文字体的样式并不算多,自己设计字库的话,基本没有可能性,几千个中文字如何设计得过来?但作为字数不多的标志、书籍封面、海报、样本、请柬、贺卡等等,最好能自己设计中文字,那样就更能体现和传达自己的设计思想。而今,中文字体设计在设计师中间也日益受到重视,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十分优秀的字体设计作品,但同时也遇见大量丑陋的字体设计,有些根本是在亵渎我们优美的中国文字。
中国文字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它的字型结构已经十分完美,只是由于字体的品种不多,所以在使用中,特别是设计师感到可用的太少,更缺乏的是个性的字体。为此,我们在构思设计作品的同时,也要考虑字体在其中的表现性,独特地设计字体也成了我们设计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任务,以使我们设计作品能够得到最充分的表达。说句实话,中文字最难设计,因为笔画比较复杂,而字体设计首先要考虑的也是阅读的功能性问题,样子再好看,但让人看不懂字的话,等于白搭。有些设计的字体,省去了必要的笔画而成了错别字,那就更不应该。字体设计中不应该抽去笔画,而最多是借笔,两个字之间在视觉上可以共用一个笔画,也有可能设计成连笔或者留空,那样也必须要在视觉想像上造成联系,要不就成了看不懂的字或者错别字,在中国画理论中所谓的“意到笔不到”就是这个道理。从局部上来讲,设计字体的每一根线条的造型,都必须与你要诠释的设计语言呼应和协调,那样才能把完整的思想和视觉感官传达给受众。
字体设计得再夸张也是字,所以必须让人读懂,歪歪扭扭故弄玄虚,把中文字的优美性破坏怠尽,其实也是不懂和不尊重中国文化的结果,设计师是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学养的,没有文化的积淀,又如何创造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