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好的季节渐渐远离。
我一直喜爱深秋和初冬的上海气息,两旁的梧桐树叶慢慢变得金黄,在艳阳下闪烁着特有的光彩,蓝天似乎格外地清澈,马路上那碎碎的、斑驳的光影,延伸到了老洋房的墙壁上,那影调十分让人着迷!这时候,你能感受到地道的上海风情,似乎穿越了上百年,停留在了那里。
我热衷于驱车在那样的背景下轻轻使过,晨迎朝阳,暮浴金辉,享受着这座城池过往的种种精彩。
我出生在上海,但一半的基因却来自巴蜀,可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纯粹的上海人。从心地里认同这个大都市的方方面面,包括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因为这个城市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也因为这样,更显出她的纷呈与特有的韵致。
长久地浸淫期间,你才能感受到上海的独特魅力,其实上海也一样有着大气,也一样有着精致,只是这种大气不等同与粗糙,那种精致不等同于小气;多种多样的文化造就了上海,城市才真正成为了城市,其他的大城市很难拥有大都会的特质,原因是太强的地域文化总是冷冷地拒绝着外来文化的拥抱,那才是真正的排外。
我很难理解将粗糙看作是大气,大言不惭被誉为爽直;大气应该源自于内心的豁达,爽直应该是敞开心扉;每个地区都由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人构成,上海则更为丰富。
前不久,公司同仁拿来一张上世纪初的老相片,这是一张老上海一所中学的老师的集体合影,看后让人唏嘘不已。那就是上海,那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尽管楼前的操场上没有水门汀的地,都还是泥土地,但每一个人是那么时尚、讲究、得体和精致,似乎永不过时,这是我认同的上海。
哪怕是最艰难的日子里,一样会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舒适有条,一样会把自己打扮得体,既尊重别人也赢得别人的尊敬。
不用名牌包装也能穿出气质,那才是真正的品位;在光怪陆离的尘世间拥有一份淡然,那才叫超然;设计得没有设计痕迹,也才是好的设计。
守规则做生意是这个城市共同认可的道德价值观,拍胸脯说大话不会受到欢迎,所以大家才会相安无事,才会有高品质的生活。
只是,如今的生活节奏被刻意地加快,甚至混乱,因为这是个特殊的年代,少了那份从容与优雅,要找回来,可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包括那些陋习。
好在基础仍存,上海的明媚还会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