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6《赤铸山》 【明】汤显祖
干将昔此铸芙蓉,风雨千秋石上松。
借问阊门腾虎气,何如江上锁蛟龙。
郭霁红:
据《芜湖县志》记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汤显祖,晚年曾经寓居在芜湖的雅积楼上,并在此完成了他的绝世名作――《牡丹亭》。
汤显祖年方二十岁就以第八名的成绩高中了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前程似锦。身怀一腔文人理想与政治抱负的汤显祖时常直言上书、弹劾奸佞,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所以仕途生涯很受排挤。于是,汤显祖毅然弃官而去,潜心于文章词曲,过着清贫乃至窘迫的生活。
到了晚年,汤显祖的生活更加窘困,他投奔了芜湖的老友李承宠,得到热情接待。李承宠将汤显祖安排在雅积楼上居住,慷慨资助,使汤显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创作中去。芜湖的灵山秀水、俊雅风光滋养着汤显祖的创作灵感,终于在这座被誉为芜湖历史最悠久、藏书最多的私家藏书楼上,谱写了中国戏剧史上这部著名的浪漫主义杰作——《牡丹亭》。剧中雅致典丽的文词、机智幽默的念白,糅合进北曲的高亢和南词的婉转。剧情设计惊心动魄,巧妙迭出,艺术构思精奇跌宕,打破时空与生死的阻隔,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行云流水般的情意,令古今读者嗟叹不已。
古诗7 《减字木兰花》 【清】吴敬梓
识舟亭阻风,喜遇朱乃吾、王道士昆霞
卸帆窗下,一带江城浑似画。
羽客凭阑,指点行舟杳霭间。
故人白首,解赠青铜沽浊酒。
话别匆匆,万里连樯返照红。
郭霁虹:
说起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我们自然是相当熟悉,因为中学课本里的《范进中举》一文,就是选自这本书。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吴敬梓一生和芜湖有着不解之缘,《儒林外史》中最重要的几个角色,其原型都是来自于芜湖当地的人物。据考证:范进的原型是一个叫陶镛的书呆子;牛布衣的形象源自一个叫朱卉、字草衣的书生;郭铁笔则是以雕刻匠诸葛祚为模特改写而成的。而且,吴敬梓在书中还大量描写了当时芜湖的街巷风景、民俗民情,至今在芜湖仍然有儒林街、儒林里和儒林桥等地名。
这首词写于公元1736年,当时吴敬梓拒绝了安徽巡抚的邀请,独自雇船返回南京,行至芜湖时被大风所阻,只好上岸等候。当时吴敬梓身上只剩下五枚铜钱,吃了一壶茶和三个烧饼,店家要收六个铜钱。正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吴敬梓正尴尬无奈之际,道士王昆霞帮他结算了茶钱,并引见名士朱乃吾和他相见。朱乃吾很是敬佩吴敬梓的为人,慷慨赠送他十两银子,大约合今天的二千块钱左右,这真是雪中送炭。吴敬梓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相送。如今岁月已远,事过境迁,但这一桩文人趣事早已融于芜湖的山水之间,为美丽的芜湖又增添了一份诗情雅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