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9月24日凌晨59分。
距离2007年“山庄月·中华情”中秋晚会还有1天。

暮色微降,畔影叠双。舞台上华彩纷呈,各工种如火如荼有序进行,然而在那一刻,我的心境却忽然间沉淀下来。
终于24号了……,倒计时表上安静躺着的还剩1天的字样,深深烙进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神经里。传真、打印、此起彼伏的铃声,严肃的、着急的、欢喜的百态表情……办公室里紧张沸腾的情绪和那张安静的纸页形成强烈对比。
作为总导演,看着同事们一鼓作气、竭心尽虑为着同一个追求而奋战,自然是无限安慰,可是同时,也深深感动,甚至,看着这些奔走忙碌的身影,恍恍之中油然而生一丝歉意。
也许俗套,也许像是在邀功,但我仍然想写出来,正是这一群或急或躁,或笑或叫的人们,为了制作出一场能让普天之下的华人共享明月之邀,中秋之情的温馨晚会,放弃了属于自己的团聚。在这个岗位上,即便焦头烂额,也要兵来将挡。
没有沮丧,没有埋怨,甚至活该……
心甘情愿……
所以我常常想,或许,在这一群人心里,剧组就是他们在异地的家,一个必须一起经历挫折、挑战、必须赢得成功和感动的家庭。无论是中秋晚会,还是过去、今后的每一场晚会,剧组——一个流动的家,包括我自己,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这家庭里的亲人。彼此鼓励,彼此见证。见证一路共同的成长。

深夜里的歌。
山庄里的夜已渐凉。
彩排进行时,是一首叫做《父亲》的歌。
那是我小时侯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山高水远他乡留
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四周一片黑黢黢,一座已经安睡的山庄。苍茫中,胡琴声缓缓流淌进静谧的夜。朴素的歌词,简单的故事,一段悄然无声的回忆。
6月,甘肃,天水。
记得是在做伏羲文化节那场晚会的时候。从机场到主会场的一路上,长途跋涉颠簸,大家伙已经困倦不堪,打盹的,沉默不说话的,只有车载音响漫不经心哼着小曲。大致也是如此这般一幕深沉的场景,音响中忽然传来不知名的曲调。陌生的旋律。可是听着听着,突然觉得熟悉起来。那声音一点一点溢进耳里,滴进心里。仿佛就在顷刻间,我一切忽略的情感都汇聚在一起,一片一片融化……这样一个关于父亲,关于理想和原乡的故事,似乎就是生活在我周围的,无数人成长奋斗过程的一个速写。天水是我的原乡。可是后来,我的父亲走出了天水,去到兰州。再后来的我,走出了兰州,来到了北京。为了心中一个理想,不断走进、走出,不断接近,再离开。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是多么自然而然,甚至满腔迫切,就告别了家乡、父母,毅然踏上征途。多年以后,蓦然回首却发现,人生当中多么重要的一个转折时刻,就那样经过了。轻描淡写。铭心刻骨。
那一刻,舟车劳顿带来所有疲惫都蒸发,我能回忆起的,全全部部是抱歉,是思念,是难以取舍但仍要狠狠决断的矛盾和无奈。

此时,承德,山庄内,这座前朝的皇宫别院,深深沉默在岁月的背影里。它的恢宏,它的斑驳,它的威严、它的隐忍,它的盛极一时,抑或是如今闲庭雅苑,在中秋前一天的凌晨,它所有从历史长河中淌走过的包容和疲惫,仿佛就如一个家庭的两头,时空的两端,像是父母一声欣慰的叹息,像是儿女一抹无奈的泪光,像是人生路从开始到现在,仍要继续,像是同一轮明月清辉映照下的两个场景,彼此羁绊。
在接到今年制作中秋晚会的任务之后,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到了《父亲》这首歌。我想,它就是应该在中秋的舞台上唱起,应该献给全天下的父母。以及,因种种缘由,在人月两圆的时分,却不能相伴身边的儿女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只是希望,这一首饱含思念的歌曲,可以缓缓流进聆听者的内心,为单薄的、漂泊的孤独身影牵一条足以丈量天涯的绵绵长线,抚平一串思念的愁,化解那段思念的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