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十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012-12-12 08:53:52)
标签:
论语文化传统文化杂谈 |
分类: 人生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什么样的才是好学?怎么修炼才能做到好学?孔子对它做了这样的解释:对物质的诉求:吃不饱,没关系;住不舒服,没关系。做事情很勤快,但说话很小心。会主动接近正道并以此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才算是好学的人。
因此,判断好学与否,或者培养自己向好学努力,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这三个方面是层进的。
最基础的是对物质需求的寡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无非是一种对待物质需求的态度的白描。食和居是人生两种必不可少的基本的物质需求,就是这样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作为好学的君子,对待它们的态度也就是有口吃就行了,有地儿住就可以了,不追求吃喝要达到满足的程度,不追求居所达到舒适的程度。从客观现象上讲,人的欲望是多样的,有些欲望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有些欲望是自发的。所谓物欲横流,欲望如流水,你不把更低的地方堵死,水就不会流到相对较高的地方去。和对学习的欲望相比,对物质的欲望,层次就相对较低,更容易引发人对它的奢求。因此,只有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物质上的寡淡,才能将欲望转而向学习。从结果来看,当你从学习中真正得到乐趣的时候,对物质的欲望也会逐步降低。因为通过学习得到的满足感要比物质提高得到的满足更高级、更持久。这是因为:物质的一时满足带来的是更加强烈和广泛的物质欲望,并由此带来更大的不满足。而学习后得到知识也会带来对知识不足的感受和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欲望带来的不是不满的感受,而是学习的进一步动力。
进一步的是对言行的控制。做事情要“敏”,讲话要“慎”。做事情要敏,指的是对需要做的事要敏锐,这样才会有意识主动去做;还指做事情要敏捷,动作要快,做事不要拖拖拉拉的,要干净利落地把事情完成。讲话要慎重,能不讲的就不讲,能少讲的就少讲,必须要讲的要想明白后再讲,讲清楚。俗话讲,祸从口出,就是指讲话不慎导致的伤害。在做与说的关系上,不做就不要说,论语里仁章中讲: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就是描述了这样的说做关系。做不到的不要说;还没有做的不要说;就是想做还没有做或者还没有做成的,也不要说。如果做了呢?我觉得也是能不说就不说,有时候你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你说出来和别人看出来,最后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叫做彰而不显,要流露不要表现,更不要炫耀。那么哪些事情是需要说的呢?就是必须要交代清楚的事情,如布置任务、提问题,就要讲清楚。怎么才能做到讲清楚?就是要先想清楚事情的原委、背景、目的、做法,再想清楚需要对什么人讲,最后想清楚怎么讲后才一句句讲,在讲的时候,还要察颜观色,注意对方反应,验证讲的效果,及时调整话术。只有做到这些,才算是做到了“慎于言”。做到敏于事易,做到慎于言难。前述的是广义的学习,即生活工作中的修炼。从狭义学习的角度,敏于事是埋头学习,慎于言是少发观点、多问问题。
再进一步是明辨是非。好学,自然指的是学好、学对、学正确的事。怎么才能学到好的行为、好的习惯、好的思想呢?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就有道”,就是要尽量接近、靠近有道之人有道之事,接近靠近之后才能对照自己,做到修正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学坏,再努力再勤奋再废寝忘食,也不能算作是好学。
总而言之,无论是判断是否好学,还是培养好学的精神,都要从这三个维度去考量:好学的动力、好学的方法、好学的方向。降低物欲提供好学动力,控制言行掌握好学方法,明辨是非把控好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