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感悟(十二):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2012-12-04 18:00:45)
标签:

哲学

传统文化

中庸

文化

分类: 人生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达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前章讲完舜,这两章就讲周文王、武王和周公。先讲历史、再讲孝礼。

孔子认为,古代帝王中最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姬昌了!因为姬昌有贤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所没有完成的事业。这里所说的忧,当然是指国家、民族、宗族、家业方面的大事上的忧,绝不是个人或小家庭上的小事上的忧。他不仅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父亲开创的事业(这是他付出的孝),而且还让自己的孩子继承并发展了自己创立的事业(这是他得到的孝)。在传承的环节上,文王是最完美无缺的,这就是无忧的资本。

武王继续着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业,披挂甲胄,用武力灭掉了殷商,取得了天下。当时周武王只是商朝的一个封地的领袖,虽说周武王这是以下伐上的行动,违反礼制,但由于它是符合正义战胜邪恶的道义,所以行大道不拘小礼。礼是道的包装,包装不符合包装物了,当然不是换物品,而是换包装了。所以,周武王的行为非但没有使他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财富,世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祀,子孙永保祭祀不断。武王姬发后来(末,不适合解释为晚年,姬发31岁父死继位,44岁去世)受命于天,完成了周朝的建立,统一了中原。这之后,周公姬旦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功德,巩固了周朝、建立了周礼,并且追尊了王大、王季为王,虽然在王大和王季活着的时候他们并不是天子,但是姬旦还是用祭祀天子的礼仪来祭祀这些周朝先辈。王大—王季—姬昌—姬发—姬旦,这一段其实就在讲传承,事业的一代代传承,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而传承就是孝的核心。如果说传承是道,那么孝就是礼;传承是物品,孝就是那个物品的包装。于是,讲完传承,接下来就开始讲礼了。

在祭祀的礼仪上,周公等人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礼仪系统,所谓完整,就是使用对象、使用领域的全覆盖和礼仪内容、礼仪规制的完备。这种礼仪系统覆盖了天子、诸侯、大夫、士乃至庶民。葬礼要按照所葬之人的不同等级而采用不同的礼仪规制进行,祭礼要按照从事祭祀的人的不同等级而采用不同的礼仪规制进行,不能逾矩。比如: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那么安葬父亲的时候应该使用大夫的礼仪,而儿子祭祀父亲的时候就必须使用士的礼仪。反过来,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那么安葬父亲的时候应该使用士的礼仪,而儿子在祭祀父亲的时候就应该使用大夫的礼仪。为旁系亲属中长辈去世或者为晚辈去世而服的一年内的丧期,只覆盖到大夫,诸侯和天子就不需要服这样的丧。三年的重丧,天子也要服的。至于为自己的父母去世服丧,所有的人都是使用统一的礼仪规格,没有贵贱之分。

孔子认为,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都是实现了完美孝道的人。什么是孝,所谓孝就是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先辈的志向、愿景,而且很好地继承了先辈的事业并且使事业发扬光大的人。这是对待先辈的孝的本质。下面就开始详述对待先辈尽子孙孝道的具体方法和相关礼仪:每年春秋两季,要修葺供奉着先辈的祖庙,摆上祭祀祖宗的器具和祖宗曾经穿用过的衣裳(衣是指上衣,裳指下身穿着的服装),进献时令的食品。在祭祀典礼上,通过宗庙之礼的不同,将祖先们按辈分高低进行排列,不同的辈分得到不同的宗庙之礼。除了辈分之外,还会根据祖先得到的爵位高低享受不同的礼仪待遇,以示区别。最后,还会根据他们所做的事情对社会起到的作用不同享受不同的利益待遇。辈分、身前身后所得到的封号地位和身前所取得的事业成就,这三样是决定宗庙之礼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祭祀之后的酒宴上,敬酒的礼仪规范中,就强调从位卑开始敬酒,然后逐个向位高者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如此方能在敬酒的过程中不会把位卑者落下。燕,通宴,就是指祭祀之后的酒宴。在酒宴上排座位的时候,会根据参加者年龄的大小,由大到小安排座次,这叫做燕毛(原意指:宴会上根据须发的花白程度来安排座次,当然这只是一种形象的描述,实际上就是按年龄大小来安排座次。)这种敬酒的方式和排座次的方式,和今天比起来,差异是很大的。今天酒席宴上的敬酒,都是从位尊者开始,逐级向下,以示对位尊者的尊重。同样是尊重,但是从尊重表象的不同透视出对尊重本质认识的差异:

讲完体现孝礼的这些礼仪规矩,再回到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上来。他们登上大位后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恪守着相应的礼仪规范,为自己演奏的音乐也是符合礼制规范的,敬重他们所应该尊重的人,亲近他们所热爱的人。为去世者做事情的尽心程度和就像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不会因为他们的去世而有所懈怠,也就是说祭祀先辈的时候,和之前这些先辈活着的时候为他们做事的态度一样,都是兢兢业业。这样才算是做到了孝的最高水平。

郊是祭天,社是祭地。郊社之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的礼仪。宗庙里面供奉的都是自己的祖先前辈,所以宗庙之礼就是祭祀自己先辈的礼仪。通过祭祀天地神灵,明白了祭祀天地神灵的郊社之礼和祭祀祖先的禘尝礼仪的真义,那么治理国家就如同看摆在手掌上的东西一样,明晰明了、易如反掌。禘尝,指的是天子在宗庙里面举行的隆重的祭礼。

需要梳理一下,义、孝、礼三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天下大道,表现在客观事物上就是“理”,表现在主观思想上就是“义”。用现在的话讲,义就是普世价值观。无论种族、民族、信仰,无论富贵贫贱,像尊老爱幼、相互帮助、手足相亲、互不背叛等观念,都是一样的。从人类发展看,这些普世价值观对于人类的繁衍发展最为有利,所以义是人类最需要、也是天赋存在的本性。如果说义是内容,那么孝就是体现义的工具,是触发义的伦理导火线。孝作为人类最容易接受的道德观念,孔子将它立为做人的根本,并横向家族和外向社会延伸出悌和友、忠。于是孝就成了治人治国思想的出发点。与此同时,孔子还赋予了孝以文化和理念传承的内涵(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孝同时支撑起了家庭和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及这个体系的传承发展。孝就是为达成这个目的而固化在伦理中的行为规范。严格地执行礼,是孝的重要表现,因为礼所包含的意义既有对先辈的尊重和敬仰之情,又饱含先辈的文化、思想和理念。执行礼,就是在行为上继承了先辈的文化、思想和理念。如果说孝是内容,那么礼就是表现孝的形式。

《中庸》作为从修身出发、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工具书”,其目的性不言而喻。中庸认为,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就是懂得普世价值观——义,掌握了义就掌握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用孝来触发和传承义,用礼来规范地表达孝,从而通过礼制固化“义”、成为义的人格化代表。如此,君子便能以德服人地以最高形式治理天下了。这就是“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的真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