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讲义(十三):其为父子兄弟足法
(2011-09-07 14:29: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生 |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这一段是继续上一段展开,还是沿用诗经比兴手法来讲述治国必先齐其家。三段诗经,逐级递进。“桃之夭夭”归属诗经国风,是古代民间的新婚贺词之类的民谣。大学用这一段引出作为家族成员的个体对家族的影响;“宜兄宜弟”归属诗经小雅,是士大夫阳春白雪类的学院派歌曲,原诗表达情操高洁情投意合的贵族之间的交往感受。大学用这一段引出贤德的领袖对家族成员的的影响;“其仪不忒”归属诗经国风,用大鸤鸠对待小鸤鸠公平公正的品格比喻领袖的贤德对家族外的影响力。
诗经说,桃树很美,美在茂密的叶子。女子出嫁有了归宿,和家族里的人都相处和谐。古人认为娘家不是女子的归宿,出嫁后的婆家才是她的归宿,那才是她真正的家,所以管女子出嫁叫“归”,所以宜其家人的家人就是婆家人。能和婆家人和谐相处,大家开开心心打成一片,就好像茂密的树叶一片翠绿、不分你我,这样的桃树才是美丽的。这句诗其实很适用新员工入职。新员工入职到一家新公司,就像女子出嫁到婆家。只有融入新公司的文化,与公司里的每个成员和谐相处,才能快乐工作,并有所建树,对公司对自己都好。这里看上去是讲此人(即:之子),其实是暗指“其家”,特别是其家之长。家族或组织领袖把这个家族或组织教化成一个开放的、宽容的、仁恕的团体,就能够很好地让新人融入其中。宜其家人是齐家的最佳结果,所以宜其家人后,就可以教化国人,即治国。
宜兄宜弟诗句选自诗经的蓼萧篇,“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意思是说和道德高尚的君子相见,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大家称兄道弟,亲如一家,美德伴随长久的快乐。大学引用此句,要说明的是家族内平辈兄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齐家的重要内容,更是可以发展为教化国民的基础。这是因为在组织内部,同事之间、部门之间其实都是类似家族内部的兄弟关系。
诗经“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在这里是作为总结的。其行为没有偏失,就可以作为四邻八方的楷模,从而帮助这些国家修正行为规范。无论是国家、公司还是任何组织,一旦成为行为楷模,必定成为领头人,其所遵循的规则必定成为标准。春秋五霸的尊王攘夷,当今世界的民主人权,无一不是“正是四国”的历史翻版。
当领袖在家里能够以或父、或子、或兄、或弟的身份践行符合天道规律的时候,这些行为就成为“足法”,即标准法则,然后就可以为国民学习、效法、遵守。治国其实就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