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山西诗歌百读(017) 金所军《油画》

(2006-10-31 03:35:05)
分类: 东市/当代山西诗歌百读

这是一组以世界名画为题的诗作,在《坚定》上,我读到其中的两首。一首是为毕加索的《蓝色自画像》所作,一首则描述了梵高的《拉库罗的麦收》。它们的创作时间也在十多年以前,从中似乎更能发现金所军的诗歌本质。

“超超”诗歌里,几乎每个成员的身上都有着吟游的色彩,这一点可以通过他们早期的诗作来验证。这肯定与他们当时动态的、迁徙着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果说赵孟天是比较典型的行吟诗人,那么金所军更像一个竖琴诗人。透过这两首诗的诗句表面,他的血液里的沉静和忧郁不经意地展示了。《蓝色自画像》是毕加索早年的作品,金所军选择它,无疑也有着自画像的意味。而《拉库罗的麦收》又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那种场景构成了他记忆的主体。因此可以这样说,前者是写“所思”,后者是写“所在”,然而二者都是他灵魂的寄寓。

《蓝色自画像》体现了诗人在长久注视中的想象。在想象中,诗人的自我意识逐渐取代了画像上传递出的画家意识,于是,对画家生命里程的追溯或复原最终变成诗人自我道路的歌咏。这首诗的抒情性极强,这一点在当时的“超超”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普遍。他们更多地吸收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音韵力量,同时借鉴了国内优秀的诗人如海子、骆一禾的手法,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创造出既能够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可以流畅准确地朗诵的符合自身实际的诗歌创作理念。就当时二十来岁的诗人而言,直抒胸臆的诗歌是适合的,而且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东西,正如毕加索画中表现出来的。金所军对油画色彩的理解是相当专业的,毕加索在1901年到1904年之间画了许多幅以蓝色为主色调的作品,这是画家在巴黎最艰难的人生时期,被称为“蓝色时期”。显然,诗人也处在一个自己的“蓝色时期”,孤独,贫穷,劳累,疾病,以及哀伤,全部浓缩进乡愁中,被大面积的蓝色所覆盖,所象征。我无法得知当时的诗人是否也是常常穿着一件灰黑色的大衣,然而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神情。在诗中,蓝色波动成故乡的大海,这是毕加索的故乡,不是诗人的。诗人的故乡只有无边无际的土壤,因此,诗人的内心又多了一重失落。他无法从更为广阔的蓝色中消除自己的阴郁,或者,他无法从广大中获得抚慰;正是突然逼近的广大令他茫然:

 

啊,我的前半生,蓝色的前半生

命定的开端以这样的形式开始并结束

故乡马拉加,蓝色的马拉加

我如何向你说出辽阔海水的忧伤

 

《拉库罗的麦收》是梵高临终前的作品之一。梵高一生里画了许多以麦田、麦地和收割为主题的作品。这幅画色彩主调是诗人熟悉的金黄,内容是诗人熟悉的收割。淡蓝的天空,麦垛,劳碌的农人,一下子惊动了诗人的内心。在这首诗里,失落出现了新的含义,那就是赵孟天在他的诗里也曾苦苦探寻的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远离或者说离开,并没有带给诗人那种完成选择后的轻松,当然也很少带给他想象中的东西,这无疑加重着诗人的内心负担。当梵高的这幅画出现在他的阅读里,在他被深深触动的同时,也将他变成了一个局外人。诗人的失落因此也加重着,他无法痛苦,事实上痛苦给不了任何的解答。诗人灵魂里依旧与这一切保持着联系,他因这一切而痛苦,也因这一切而快乐,对于他来说,何时会有这般短暂、这般奢侈的安慰像泉源出自石头一样出自自己无比熟悉的平常场景?

 

这样的景象 我默默无语

哪怕我的词语会怎样闪光

哪怕我的思想会怎样敏捷

麦子,看见你

我的一切无地自容

我的青年时代一无所有

 

我想,今天的金所军也许很少提到他的这一部分诗作。自然,变化是存在的,不过我认为重要的是,可贵的东西肯定要珍存起来。

 

注:关于金所军的诗作,部分请参见山西省民间诗歌刊物《坚定》1995年卷,p22-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