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班公湖”是华夏盘古的“般公湖”

(2023-10-31 16:51:41)

“班公湖”是华夏盘古的“般公湖”

首发2023-10-03 11:16·新史观及卫星考古

在中国与印控地域边界,有一个印度屡屡挑起争端的“班公湖”,其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位置在西藏阿里州日土县。

一直都没人知道,“班公湖”的正名,其实是中文的“般公湖”,现在由我来把这段历史捡拾回来。

这是一段约近五千年的历史往事。

当时华夏正开始造字,每个字都是在造当时首领们的名字,华夏第一人是盘古,“盘”的初字就是“般”,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呢?

“般”的字形是一只用竹竿撑着的小船,“舟”是小船,“殳”是撑船的竹竿。

而“盘”的字形却是一群小船,盘古是渔猎部族的首领,所以,盘古当然就是“盘”。

总之,“盘”=“般”。

开始造字时,盘古既是“盘”也是“般”。

盘古有三个夫人,其嫡妻叫“常曦”,“常曦”生了12个女儿,每人都有用竹竿撑的小船,“常曦”的大女儿在所有这一代人里面年龄最大,生下来以后,就占了盘古个人名字的字形,这就是“般”。

再后来,她们这12人的名字就都带有“殳”的字形,她们的名字大致是“般、殷、段、叚、股”等等,也叫12支。

“殳”既是他们划船的撑杆,也是她们必要时的武器,没事的时候由大姐带着,也有常常用竹竿跳竹竿舞。

开始时,12姐妹都跟在盘古身边生活,大家及各家有事也积极帮忙,盘古是一个很大的部族联盟,各个参加的部族都要按要求纳贡,贡品有各种各样。

当收取各部族的纳贡需要做长度的测量时,就大声喊:“常、常”!“常曦”的女儿们就会把竹竿递过来,所以,竹竿还是华夏初期度量衡的长度的度量衡器具,“长”通“常”,“长度”的“长”的叫法源于“常曦”的“常”,总之,“殳”与盘古的逻辑关联是非常清晰的。

后来,由于盘古最早时是住在现在“吕村遗址”的地方,“吕村”上面的“口”是盘古的“大汶口文化”,下面的“口”是“常曦”的“龙山文化”,最亲密的表达是握手的“呂”,其地方几乎是快要到山东的最东边,日常一直争吵要搬到比较靠“中”的地方,结果后来真的搬了。

后来,盘古带着老联盟的一些部族去到河南,但没有站稳脚,结果一步一步从徐州附近转向南方,曲曲折折过了长江,建立了从上海到安徽合肥巢湖的江南防线。

这是一个“常熟”+“常州”+“长江”的地方,“常”源于“尚”,所以这里也是“常熟尚湖”和“上海”本应是“尚海”,总之,这也是“常”和“长”混成一体的地方,现在叫做“良渚”。

不过,后来江南防线没有守住,黄帝在号称第二江山的“衢州”一带,彻底遣散了盘古的老联盟各部族,后来华胥氏可能死在广东,正好大约100岁左右。

其中,华胥氏带着五个华夏最高礼器的玉琮,去到广东韶关现在的“石峡文化遗址”,上世纪七几年被挖了出来,现在玉琮可能在省博物馆。

“常曦”带着老华夏一些支系去到福建,她老人家本人屡次派亲兵过台湾、下南洋想要继续前行,每天在湄洲岛的海边等待亲兵回报消息,后来可能死于福建莆田市秀屿区的“后没乡”。

最后的最后,一直跟着盘古、华胥氏、常曦的“般”去向不明,当时,有一些华夏老联盟的部族好像是转而西行。

先是昆明的“五华区”很像广东梅州的“五华”,“五华”在广州应该是“五羊”、“五仙”,这是广州真实存在的火神“祝融”的五个“安姓”儿子,他们好像是去西方绕了一大圈,后来又回国的“安息国”后裔。

现在,难道“般”是在“班公湖”这里冒了出来?

在华夏的齐鲁大地的鲁国,曾经有“般”的后人为官,同时,华夏也有“般姓”。

中国的国内现在有“般公酒”,不知是什么渊源?但好像没有“班公酒”或其它相关的事物。

印度一直有“般若”,好像是宗教的事物,一般很少有用“班”来表达的类似的事物。

“般”在华夏是约近五千年的人物,佛经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波罗庙,有婆罗庙,“般”是够“婆罗门”身份的人物,“般公”应该就是“般”的丈夫,这些不可以是不般配的,而那时他们就疑似到了印度,难道这些证据还不够铁吗?

附注:印度及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就疑似华夏古代的用语。


(文/丁丁哥/20231002/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