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吃砂石,水稻种源在黑龙江
不要以为蚩尤部族吃砂石纯是讹传,所说的砂石其实是稻米,华夏五千年前就已经食用稻米是一点也不假,只不过吃的方式、方法非常不同,现在我们是先将稻谷晒干后后碾成大米,然后加水将之煮来食用。
但是现在发现,华夏五千年的时候,日常食用大米是有三种方法,现在广东汕尾市的很多人还是完全按古法食用大米,而且还将之商品化做成半成品包装好待售,待售的具体形态大致有以下三种:
具体方法很难细说清楚,三种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先连谷壳将稻谷煮熟,然后晒干碾好再加细砂炒过,等过筛后待用,这很适合于裴李岗遗址的石搓板,有的是先连谷壳将稻谷煮熟晒干,然后碾过成为爆米花状,这种比较适合于做成擂茶,总之,那时食用稻米的形态看起来就是与砂石有关,而且食用过后碗底确实是有少量砂子。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
因为这根本解决了华夏食用稻谷的时间和地点,蚩尤是五千年的人物,这是华夏五千年已经食用稻米的明证,而由于蚩尤的部族是在黑龙江流域生活,其部族名就因为是在东北建州而叫“建陀罗”,所以,这也就有了稻米种源地具体的明证,寻找野生原稻,不是看在哪里见到了稻米或者稻米的痕迹,长江流域等地域的稻米痕迹,全部都是在华夏到达之后的事情,并不能爬头到华夏之前。
所以,稻谷的种源地应该是在黑龙江与内蒙古相交处的“根河湿地”。
为什么稻谷的种源地应该是在“根河湿地”?
首先必须明确,稻谷种源生长最具优势的是尽量大的“湿地”:
黑龙江与内蒙古之间呼伦贝尔的“根河湿地”是中国及亚洲第一湿地,其面积达12.6万公顷,野生的湿地植物物种极其丰富,据介绍,其中仅野生的“维管束植物”就有67科227属404种,水稻就是“维管束植物”,而据一般介绍,已属相当丰富的浙江省才有约150种,所以,“根河湿地”才是稻谷最有可能的种源地。
其二,就“湿地”的具体条件来说,优势在于过往的候鸟多少:
“根河湿地”是全球候鸟东亚一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瓶颈”通道,每年在这里迁徙停留、繁殖的候鸟总量高达2000万只,这些候鸟先在各种各样的湿地飞来飞去之后,将它们肠胃和毛羽携带的大量湿地植物种子带到“根河湿地”来,这使得“根河湿地”成了最丰富的湿地植物种源宝库和基因进化实验场,其它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
其三,稻谷的种源形成之后,黑龙江最具快速和广泛传播的优势:
“根河”是黑龙江中上游的重要支流,水稻在“根河湿地”被发现和驯化后,很自然就能沿黑龙江上下游广泛的散布种植,据黑龙江省2010 年的一个统计,当年生产稻谷 为184.4 亿公斤,这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粳稻生产和商品稻米生产基地,也是世界上粳稻米产量最多的地区,实际上,“根河”原叫“艮河”,“艮”就是盘古,后来华夏散落到五洲四海,稻米当然也随着快速地广泛传播。
其四:稻谷应该是黑龙江的原生,稻谷很难在南方进化出耐寒特性:
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根河市”是中国最冷的城市,春天下水田插秧经常要履薄冰,稻种、稻秧能够履冰,既是在零度以下还能正常发育和生长,这应该就是稻米经历过抗寒方面长期进化的证据,水稻的耐寒特性是从哪里来?正常应该是先在高纬度的东北进化而来,然后再传播到南方的温暖地带,这不可能是一个反过程,所以,水稻的种源地应该是在“根河湿地”这一带。
(文/丁丁哥/20230707/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