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兰的”全部溯源华夏第一“兰的”

现在西方很多国家的名称,后缀都有“兰”字,比如:“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北爱尔兰、荷兰、芬兰、格陵兰、波兰、乌克兰......”等等,甚至可能古地名“埃兰”都是。
为什么会这样都带有“兰”字?
后来发现可能的标准回答是:“兰”就是“土地”。
毋庸置疑,这很有说服力。
但如果接着再问: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会不约而同地将“土地”说成“兰”,这个“兰”会是出自于哪里?
这可能没人能够回答,而且似乎也没人这么问。
不过,后来我做技术工作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同行的荷兰工程师自我介绍不是说“荷兰”,而是非常清晰地说“荷兰的”,“的”字明显是极重的发音,这才有了些许的注意,原来,“兰”其实一般都是“兰的”。
更巧的是,后来又有一件事提醒了我,欧洲有一个重要的地名叫“波罗的海”,而我偶然间又在“波罗的海”的岸边,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波罗的山”。
天哪!这个“的”字的存在,难道不就是汉语的词形?或者说汉语的句式?
你看!“波罗的海”和“波罗的山”的旁边就是“波兰”,而“波兰”的交通枢纽就是“罗兹”,这加在一起就是“波罗”,如果这还嫌不够,附近这里还有“俄罗斯”,而“俄罗斯”的正读还是“罗斯”,这还是完整的“波罗”,而且这里还有著名的“波罗乃兹”。
其实,只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波罗”在最早时其实是华夏的称谓,华夏故地的库页岛的东海岸就有明显归属于华夏的“波罗河”,因为那是“奈何桥”的故地,“奈”字本身就是表示最古老,不过这些暂时先不去深究。
“兰的”这样的词形,本身就带有族属、族名指向的意味,而且还是偏于汉语的表达。
那么,难道“兰的”真的就是汉语的表达,或者根在华夏?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兰、栏、阑、欄、(岚?)”等有相近字义的汉字,还有与“杆栏、栏杆、围栏、护栏”相近的词语,这些字和词很容易引申为“城围”的“围墙”,而“城围”之中的土地应该就是“方国”,或者直接说是“国”。
这样一来,“兰的”的词义出处基本就显露了出来。
“兰的”的起点,应该是在华夏。
那么,华夏哪里才是“兰的”的起点呢?
先做一个小小的铺垫,现在历史研究的很多人,已经开始能够接受五千年前华夏是从东北渡渤海进入中原的宏大背景。
而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当时华夏登陆山东之后,其最高层的盘古的“大汶口文化”和次高层的常曦的“龙山文化”一起,在山东接近最东部构成了“吕村遗址”,这应该是华夏最早的最高权力中心,最有资格配有很高规格的“栏”,那里三面环海,还有向西的一面后来有“齐长城”,只是不知“齐长城”是否确实够早。
“齐长城”就在“吕村遗址”到现在的青岛市一线的西侧,其很可能原本就是“吕村遗址”的“兰”,或者“栏”,其在山东偏南靠近青岛的“蓝村”,很可能就是其的国门,如能证实,“蓝村” 就有可能就是天下第一“兰”,它真的是在拦护着华夏的第一国门。
如果真是这样,“兰的”就可能从山东这里一直往西,一直放眼到欧亚大陆的最西端甚至更远,比如“格陵兰”等等。
虽然所说的这个地域过于广阔难以逐一细找,但就一般已知的来说,在山东西部就有两个“兰陵”,然后可能有河南的“兰考”,而再往西走就有甘肃的“兰州”,再再往西在青海有“都兰县”,那里有极尽奢华的“血渭一号遗址”。
而这些存在等于在说,在华夏五千年历史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个“栏”也“拦”不住的西向驱动力在放马狂奔,而这其实就是“丝绸之路”的西向驱动力,看来,“丝绸之路”比我们现在所说的要早得很多很多。
按现在已知的“兰的”的庞大体量,大致可以感觉得到,当时是有相当多的部族在同向地往西奔忙,他们原本都是谁呢?据现有的认知推测,走在最前面的,可能是与华夏蚩尤族系比较接近的一些部族,然后是他们对手的一些华夏部族,无怪地中海就有“蚩尤岛”。
一个很小很小的“兰的”,藏着一个很大很大的历史。
一切都在“栏”和冲破“栏”的行程之中。
结语:
“兰的”是一个由东往西的宏大过程,也是欧亚大陆人文是东文西渐的很好证明。
(文/丁丁哥/20230618/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