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歌舞”与东北的“莺歌岭遗址”

(2023-01-31 16:50:49)
因为有网络助力,今年过年的“英歌舞”太红火了,其声势和气势惊天动地,华夏之人几乎无人不知。

不过,不要以为“英歌舞”仅是地方性的民俗活动,“英歌舞”其实是华夏人文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可以这么说?

这是因为,现在已知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原点是在黑龙江流域,后来才离开黑龙江进入中原,而绝大部分人中途都要经由黑龙江省南部的牡丹江宁安市,那里的镜泊湖就有极重要的“莺歌岭遗址”,山脚之下著名的宁古塔古代大道还有“鹦哥关”。

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市镜泊湖“莺歌岭遗址”是黑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里是文献中最早记录的北方“肃慎人”所在地,黑龙江地域从新石器时代起,人类活动就开始频繁起来,并且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里原有三种不同的文化逐渐形成三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一支是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通古斯满族”;一支是栖息在大兴安岭密林中和奔驰在呼伦贝尔的“东胡族”;另一支是活跃于松嫩平原上的“夫余族”。

这里原有东部地区的“新开流文化”,西部地区的“铜体好文化、昂昂溪文化",东南部的“莺歌文化”,并以它们为基础形成了黑龙江地区最古老的诸族。

遗址边缘的断崖高2-5米,断崖上暴露有大量遗迹和遗物,湖水退去后,临近断崖的湖底上散布的陶片和石器俯拾皆是,不难看出遗址规模大、文物含量多。

“莺歌岭遗址”的下层文化还可上推几百几千年的上古尧舜传说时代,《竹书纪年·五帝篇》记载:“(帝舜有虞氏)25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汉人郑玄注曰:“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

所以说,绝大部分华夏人都可能有过在“莺歌岭遗址”的生活,不要以为“英歌”与“莺歌”只是偶然的音同。

这方面有一件事特别蹊跷,“莺歌岭遗址”更北的饶河县有很重要的“小南山遗址”,这形成了“莺歌”与“小南山”的配对组合,但是,远在几千公里正南方的深圳南山区,那里就也有“小南山”,并且竟然正好就也有一个“鹦哥岭遗址”,这也是一对“鹦哥”与“小南山”的组合,这难道真是天机泄露?

实际上,许许多多的“莺歌、英歌、鹦哥、英鸽”等等,还有东北和陕北等地广泛存在的“秧歌”等等,以及“英额岭、英莪关、阴沟关”的古怪地名等等,可能通通都是同一回事,其都是后人的音转。

结语:

所有的“英歌舞”及五光十色的“英歌”等等,其演绎的脚本和形式可以非常不同,但应该都是同出于五千年前东北的“莺歌岭遗址”,都是华夏人文的一部分。


(丁丁哥/20230130/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