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竺可桢新史观,创社科理论的中国新高度

竺可桢先生是毛主席敬重的科学家,其是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等的著名学者,解放前就是浙江大学校长,解放后任中科院副院长,毛主席专门请他到中南海面谈,幽默地对他说:“我管地,你管天,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毛主席邀请竺可桢等著名学者面谈
后来,竺可桢先生最重要的著作是《中国古代五千年气候变迁初探》,以下简称《初探》。
《初探》既是重要的科学著作,也是重要的社科著作。
《初探》以气象学五千年以来骇人的气候变迁,发现似乎全球一致的气候变迁,特别是气候变冷,是比以往所说的社会内部争斗,具有更强烈得多的社会进化驱动力。
据我的理解,社会内部的争斗,一般是此起彼伏的互存争斗,而气候变冷是全球一致性的人类活动,高纬度人类南下到已经住满人类的较低纬度,这往往是一块土地承载两套人类的情形,这只能是二取其一的生死博斗。
看完《初探》,也许你不必记忆气候的细节,但最好能够看懂住以下两段话的大概意思:
其一,宋末气候变冷导致蒙元南侵。
其二,明末气候变冷导致满清南侵。
其实还不止这些,至少还有匈奴、契丹、嚈哒、辽金等等都是这样,万里长城好像就是为抗击由北向南的匈奴而修筑。
实际上,连华夏可能都是因为某次较大降温而由北往南而来,近千红山文化遗址大量的玉器和玉龙,全部都比中原更早、更北,这些就是华夏历史原点应该是在东北北部的铁证。
很明显,包括现在考古人喜好说的“北方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人类,其实都是华夏,只不过五千年一来,留在北方草原的华夏往往都变成了“北方草原民族”,而南下的人类,则多数被赋予了华夏之名。
可以这么说,华夏原本就是一个部族联盟,其五千年历史原点大约是在“满州里(内蒙古的扎赉诺尔遗址)一一黑龙江支流的盘古河(十八站遗址)一一乌苏里江(饶河县的小南山遗址)”一带。
东北拥有最多和最密集的旧石器晚期遗址也是很好的证明。
其实,除了竺可桢教授的发现,翦伯赞教授的《内蒙古访古》也有一些相关的议论,他说的意思也是草原的人类在中国第一的平原和第一草原的滋养之下和锤炼之下,兵强马壮,组织庞大,等到一有机会,或者一有压力就可能会以千钧之力往南冲向中原。
于是,五千年的历史过程往往会给人多是由北向南的感觉,最近,中科院的科研甚至将五千年早期的南界,标定为去到了南太平洋岛国。
不过,这顺便又带岀了一个疑问,这既是:好像五千年以来(西方人之前),世界上的重要冲突,很多是从欧亚大陆的东部开始的,等到在东部南下不顺,才又转去向西攻击,比如嚈哒、匈奴、蒙元等。
对此,其实又延伸出一个比较多发的由东往西dn过程,难道气候变冷会是先从东部开始的?这个问题现在只有初步的猜测,其中有一种猜测是北极的冷空气可能通过白令海峡吹先了中国的东北。
不过不管怎么讲,由东往西的大势是明显支持东文西渐的,包括血缘的由东往西,而在这个由东往西的过程之中,中国明显是更早、更重、更直接地接受这五千年的进化压力,所以社会形态、国家形态的进化程度,只能是远高于西方,而不是相反。
这些问题搞清楚了,西方人的“政治正确”哪里还能站得住脚?
最近发现,西方很多国家到现在还是“公国”,这其实就是一种落后。
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
因为“公国”的原创就是华夏的周朝,周朝八百诸侯基本就是“公国”制度,周初就有“召公”和“周公”,这是更早得多的黄帝对蚩尤余族实行阉割换种开始形成的,所以,在其余族支系中是存在负责换种的最高掌权异族男性和血缘最高男性,这形成了成双的最高男性,也就是“公”,而这在以往的考古研究中,甚至被错以为是“一妻二夫制”。
蚩尤余族的这些支系,大量存在于山西“运城”及黄河对岸的“仰韶村”周围,包括周朝始祖“弃”都是源于“运城”,这应该是周朝的核心力量(知道周朝是周而复始了吧),蚩尤从山东到山西是由东往西,八百诸侯的败落者继续往西的也是由东往西。
周朝八百诸侯的败落者之一在西方建立了极强盛的“嚈哒国”,同期在西方活动和征战的人类,应该有不少都是同样源于周朝,有据可查的比如著名的“大月氏国”等。
有了竺可桢先生新史观的崭新视野,西方的国家形态及“自由”实在落后得太远。
结语:
竺可桢先生开创了人类社科的中国新高度,这为纯化和提升唯物史观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人亲执人类社科牛耳创造了条件,西方国家形态及所说的“自由”,纯是停滞于周朝的落后古董。
嚈哒帝国
(丁丁哥/20221025/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
后一篇:为“陆浑戎”考古再添最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