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高层的“异公癖”改写西方“大公国”历史

“石家及遇村遗址”就是两家合一呀!若真能被核准,可能连西方原来好几十个“公国、大公国”的起源和历史都得由此而重写。
甘肃庆阳市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
最近,中央10台播放了甘肃宁县的“石家及遇村遗址”,其“石”与“遇”两家墓地的地界相近、形制相近、等级相近、器物相近、文化相近等等,这应该是黄帝对蚩尤实行阉割换种后,所涉家庭加入了参与换种的人员,由此组合成两家一体的高层特殊家庭模式,从周代及之前的“公”可能就是出自于此。
具体到“石家及遇村遗址”这个实例,应该可能就是蚩尤一方被阉割换种后的“石家”,与黄帝一方的“遇姓”组合而成。
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新发现。
周代的统治中心,可能主要就是由几十个这样有特殊不同的家庭组成,蚩尤号称有九九八十一兄弟,其中除了一些走开了、走散了或者被灭的之外,剩下的应该怎么也有两位数的存在,这是后来周易六十四个部族、以及800诸侯的最核心部分。
“石家及遇村遗址”人类的社会地位高到什么程度呢?其一共出土了十多套有七个青铜器鼎的礼器,七鼎仅次于“周王”最高的九鼎。
而“公”的存在,可能从黄帝对蚩尤余族阉割换种开始,一直到周朝被灭,一共延续了约3000年左右,周朝有段时间是“陕县”以东归“周公”管制,“陕县”以西由“召公”管制,不知道周代的这些“公”是否“宦人。
“石家及遇村遗址”发现有一种叫“费昂斯”的串珠,其也在山西、山西和河南三门峡出土,这正好也在指向从三门峡的方向扩散而来,三门峡的“仰韶遗址”是蚩尤被阉割换种的重要节点。
另外,“石家及遇村遗址”发现的金文有一个特点,其中有一些字是反写的,这是与蚩尤族系三种文字的“水书”相一致的。
这些事情是从哪里开始想起的呢?
其实,在我之前的历史研究中,已经朦胧地感觉到“宁”字的地名,可能会跟蚩尤有一定关联,既是一个可能有蚩尤故事的地方,而在刚一接触到“石家及遇村遗址”的时候,我i就注意到这里就是叫“宁县”。
带“宁”字的地名其实极多,比如“宁乡、宁波”以及南京的“宁”,南京的始建之人就是蚩尤余族,总之,华东的这些带来“宁”字的人,是盘古从黄帝那里要来的,其同样是在河南和山西被阉割换种过的,后来,盘古把他们带到往南往西,当然也在沿途有所散落。
然后,我开始关注“遇”字,我直觉这是“遇姓”,打开词条看到,“遇姓”始于黄帝,立于山东,最多“遇姓”的是山东,比如龙口市“山后遇家庄”,有200来户“遇姓”。
山东的意义,第一是黄帝能标定时间之早,第二是能标明,所涉的这段历史,是具有一起从山东出发的一致性大背景的。
这太重要了,因为蚩尤早期在中原的行动,主要就是在山东,直到最后才从济宁、临沂、菏泽一带离开山东往西,请注意“济宁”就有“宁”。
“遇姓”的词条非常丰富,但人数明显不多,不过我非常幸运,一眼就看到江西“宁都”就是“遇姓”的聚集地之一,“宁都”的“宁”应该没有歧义的可能。
乌拉,终于找到了“宁”与“遇”字真实交集的例证。
可惜,“石家”的“石”字太普通了,很难展开搜索。
不过,“石家及遇村遗址”的考古已经开好了头。
也许,西方曾普遍存在的“公国、大公国”就是源于此,建议搜索看一下“大公国”的盛况。
(丁丁哥/20220624/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