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上古史纲——盘古(六)华夏人事世系

(六)华夏人事世系
华夏在盘古的初期就特别地顺风顺水,主要包括:“拥有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拥有最大、最好的呼伦贝尔草原,拥有三江绕行黑龙江全省的天然水利条件,拥有最好的原始森林等等”,再加上当时地球气温处于连续的超高温期,这些构成了最为丰饶的北大仓,正常人类都可以无忧无虑地敞开来繁衍生育,华夏当然也是进入了各方面都最旺盛的状态。
华夏第一代:
一、华胥氏
华胥氏是华夏的第一人,那时还是母系社会,已知其在东北的雷泽履雷神的大脚印生了盘古,然后还生了“天齐王”和“女修”等人,虽然后来可能还有生养,不过已经较少相关资讯,华胥氏最后的痕迹,是在“良渚”的“太湖”一带南下到了广东, 百岁之年前后在韶关度过了四世同堂的韶华时光,是华夏初期历史难得的完整见证人,韶关“石峡遗址”的五个五千年的玉琮应该是她的遗存。
华夏第二代:
二、盘古
盘古是华夏第一位男性,也是华夏最重要的人物,还是父系社会第一人,盘古为华夏打点了几乎一切,包括“开天辟地”,其一生用十个字可以概括,这就是:“九江八河主,五洲四海神”,“九江八河”就是黑龙江,进入中原后被各部族带到各处,成为华夏的第一“天神”,甚至可能就是“天主” ,盘古在中原没能融入黄帝救世的崛起,离开中原南下,“良渚”是其中的一站,后来在金华市和磐安县一带又丢失了“盘”的“皿”,结果自己一人在“舟山”走向了“龙王跳海湾”。
三、天齐王
“天齐王”可能是华夏最不为人知的天花板级人物,其历史原点在“齐齐哈尔市”的“天齐宫”,后来随华夏进入中原之后,在山东被封为“东岳泰山天齐王”,山东有无数的“天齐庙”,后来做为黄帝追杀蚩尤的第一主力,一直往西追杀蚩尤余族,无暇回还东方,其主支最西的痕迹是在甘肃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的“天齐宫”,周围有一些“白庙”,应该是“白帝”,“天齐王”是“齐天大圣”的原型,在山东时大闹过炎帝的“十日国”天宫,这些史迹后来被安在了《西游记》,“天齐王”的地理标识是“泊”,从山东最东的“蒲家泊”,到中原的“梁山泊”,到新疆的“罗布泊”,到最北的“镜泊湖”。
四、女修
“女修”是华胥氏的女儿,排行老三,其字号是“文三”,其生了蚩尤及可能不少的蚩尤兄弟,以至于后来能够再生出第四代的号称“九九八十一”个蚩尤兄弟,与“女修”的名字并行的,经常还有叫“女脩”的名字,但相关资讯极少,不知“脩”字的“月”会否是“四”,“女修”初进中原可能是在山东文登附近驻留,那里最多“修姓”,后来“修”的行踪应该是随蚩尤及余族西行至最远,“修”的字义可能源于黄帝阉割全部蚩尤余族,华夏古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似与此相关,最奇怪这个方向最远处竟有“修女”,甚至是远到“格陵兰”。
五、常羲
“常羲”是盘古的嫡妻,也是华夏所有人的大妈,也是所有人的“妈祖”,“常羲”原名“尚仪”,嫁给盘古之后,盘古也叫“帝俊”,其“帝”字下面的“巾”是“巨儒艮”,“巾”加到“尚”的下面成为“常”,其为盘古生养了12个女儿,“”“常羲”于华夏所有人有恩,这是华夏渡渤海开天辟地时,“常羲”先期过海建立基点和放烽烟导航接应大家,“常”的字义是后来与盘古最多相伴而得,在长江南岸时有“常州”和“常熟”还有“尚湖”和“尚海”,“常羲”后来到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及对面的“湄洲岛”,其派亲兵继续向南探路无果,留下了多个亲兵族群在台湾,自己终结于“秀屿区”的“后没乡”。
六、羲和
“羲和”也是盘古的妻子,其为盘古生养了10个儿子,包括“炎帝”、“黄帝”、“青帝”等等,在华夏进入中原之后,盘古将 “十日国”禅封给炎帝,结果“羲和”也成为华夏最高的女性首领,其应该是“和”字的主人,而“和”字的字根是“禾”字,其是汉字“我”字的字形和字音的出处,后来,不知道“羲和”是跟“炎帝”还是跟“黄帝”去了山西,山西有因为“羲和”生养10个儿子而为她建的“纯阳宫”,其最后可能终结于山西的“吉县”。
七、娥皇
“娥皇”较少资讯,据说生有男女。
华夏第三代:
常羲的12个女儿
由于“常羲”是嫡妻,虽然其生养的全是女性,但由于生养地较早,华夏初起时很多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她12个女儿也叫12支,起名好像多跟“殳”的字形相配,比如:“般、殷、股......”等字,另外可能还有“叚”的字形,后来的“商系”可能就是由此而出,另外,其中的“般”可能是老大,大概是去到印度,其老二可能是“姿女”,也叫“九天玄女”及“西王母”,其坚决支持黄帝往西追杀蚩尤,最后道场立在青海西宁湟中县多巴镇扎麻隆村,另外有一些逐渐也可以定位,而有些则需待后再进一步定位。
羲和的10个儿子
因为有“羲和”给他生了10个儿子,盘古成了“旺”字的主人,“日”生“阳”成了“王”,这是父系社会的佼佼者,盘古的儿子第一个要数“炎帝”,可能是老大,泰山禅封时盘古让权给他,叫“十日国”,在山东“日照市”,但后来“神农氏世衰”,天下大乱,他却“弗能征”,结果由黄帝崛起救世,泰山禅封时,黄帝分在山东青岛的黄岛区,那是“胶州湾”,其前后左右都是“海”,再后来到黄山也是四面以海立名。
女修的蚩尤
现在基本可以判定,蚩尤是属于华夏第三代的人物,这除了古籍记载和传说之外,从世系排位的角度推论得到的也是支持的判断,原来我以为蚩尤的出生地“羊水”是在威海的“羊亭”,但现在看这个时间太晚,这会使其“九九八十一兄弟”无法在黄帝的时代能够大部现身,所以,蚩尤及部分兄弟的出生地应该是在东北,蚩尤最后在山东的地盘是“济宁、临沂、菏泽”,“菏泽”疑似“赫哲”,再后来被黄帝追到山西解州杀死,其余族被押送到解州黄河对岸的“三门峡”的“仰韶村”阉割换种,“三门峡”就是“仰韶遗址”。
华夏第四代:
尧
“尧”出生于华夏渡渤海进入山东不久,地点在山东潍坊临朐县“唐家河村”,从小在母亲家族生活,13岁被封在河北“唐县”,可能是黄帝所封,成为“唐尧”,其母亲住在清晰相望的“望都县”,“佤族”,也叫“望族”,后来移到山西最西北角的偏关县的“上、下尧王坪村”,这里过到黄河对岸不远就是“石峁城遗址”,明显有“佤族”和蚩尤水族的不同痕迹,再后来南下到临汾的“陶寺”,“陶”与“瓦”是同一回事的不同叫法,也是同一家人父系与母系不同语言的不同叫法,“尧”最得体的口号是:“九族和睦”,山东日照的“尧王城”可能是“尧”的最后痕迹。
舜
“舜”也是出生于华夏渡渤海进入山东不久,地点在山东潍坊诸城市诸冯村,后来三家人可能都在山西偏关县或附近。
禹
“舜”是出生于华夏渡渤海进入山东后一段时间,地点在山东潍坊高密市万家庄杨家丘村,后来移到山西偏关县万家寨(现在的万家寨水电站)对岸的杨家川河口,古称“治水”,最后,顺黄河南下在山西中部至河南一带进入夏朝,这就是“二里头”等遗址。
注:黄帝到尧王之间可能还有一两个较短的世系。
(丁丁哥/20220605/未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