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上古史纲——盘古(二)

(二)基座山
基座山在大兴安岭的接近最北端
“呼玛河”是黑龙江右岸的一条支流,其在“呼玛县城”注入黑龙江,那里逆流进去不远就是“鹿鼎山”,这里是后来满清的龙脉,可能也是曾经的“金国”的龙脉,那里还有“古龙干河”的河口,而“古龙干河”的大约中游,有一条“如舟河”的河口,这条小河的流程大约10公里,其发源地就是“基座山”。
“基座山”现在仍是国家金矿公司的大型金矿,莫非古代人也知道这里就是金矿?其实不用怀疑,虽然至今基本上没人发现华夏早期伴有黄金,但在华夏进入中原半途有一处叫“兴隆洼”的“红山遗址”,就发现了熔铸金子的坩埚碎片以及精煤,“基座山”近邻“椅子圈煤矿”,其山脚下的村子就叫“兴隆镇”,是国家金矿的办公处。
而且,实际上盘古也被人称为“金”和“金山”,这里除了“基座山”有金,周围大大小小还有很多金矿,号称中国的金冠,而“呼玛河”河口的村庄直接就叫“金山乡”。
可见,以往我们的历史学是缺失了“金”的元素的,历史上每次的北方铁骑南下,是不止有千军万马的武力之威,而且很可能还是先有“金”的某种铺垫。
再仔细端详一下“基座山”,“基座山”就是“登基就座的山”,“基”的组词是“基础、基本、登基”等等,而且“安琪”的分量也在其中;“座”是什么?“座”是中国所有山岭的“量词”,而“座山雕”就是在“座山”上飞翔的大型鹰雕,盘古历来有两只鸟,一只是在山顶的天空飞的“座山雕”,一只是在山脚下里外服侍的“鸿鹄”。
再看看“盘古”的“盘”字,其也是可以分拆的,不信可以上浙江金华的卫星地图上用“皿”字搜索,那里就有带“皿”字的村庄,那是后来盘古被迫到浙江后无奈丢弃的,结果盘古就只剩下“舟”了,那就是“舟山”和“舟山市”,而且还是舟山某岛的“龙王跳海湾”,呜呼,所以,“如舟河”应该就是盘古从水路回家的大门,其“如”字待后再另说, “如舟河”通往“古龙干河”,盘古的“古”应该是由此而来。
“如舟河”的源头和末端各有一个村庄,源头那个叫“兴隆镇”,末端那个叫“五隆屯”,盘古应该就是在这里出生,他最早的小名叫做“允”,这是因为在母系社会,正规是去“虚”找“公”求子,这就是“公”,而华胥氏是在雷泽履雷神的大脚印怀上了盘古,这就是“允”,“允”是“公”字的上下反写。
所以,故宫第一大匾额是“正大光明”,而第二大匾额就是“允厥执中”,其中的“允字”就是盘古,越是古老的古籍,“允”字出现的就越频繁,比如《尚书》里面就很不少。
“兴隆乡”和“五隆屯”都带着“隆”字,而“隆”字拆散了的右边是“攵一生”,其中的“攵”原本是“文”,所以这是“文一生”, “文”是什么?其是盘古约15岁成年时,华夏开始有意识造字所造的第一个文字,其字形是渔网一个网眼的形状,这就是“爻”,后来又演化为“攵”,山西陶寺残陶片上就是这个“攵”字,再加上盘古排行老大,所以是“隆”。
“隆冬”是像“隆”那么冷,“隆重”是像盘古那么重要,“兴隆”是生息旺盛,所以,后来华夏满天下都有“兴隆”二字,满天下都有“兴隆”的地名,后来,“龙”的字音也源于“隆”。
以前,很多人说盘古是生于“成己”,而盘古确实也有用“成”和“已”为名,但“成己”这个词义的词义,应该还是“已经成年了”,而“允”+“攵”=“夋”才是他的正名,有时也写作“俊”,这应该是“俊”的字义出处,在中国人中间,几乎什么时候都有很多“俊”,而再到后来盘古老年,他又被善意地戏称为“皴”。
由于“文”字与盘古的关联非常紧密,所以,凡有“文”的字形,往往都与盘古有关,比如:“文明”就是“像盘古般清明”,“文化”就是“像盘古般教化”,天底下的“文庙”,其实原本都是“盘古庙”,其主要的殿堂“大成殿”的“成”也是盘古的名字,跟孔子无关,而天底下的“文言文”其实是“盘古的言文”,山东济宁的“汶水县”是盘古曾住过的地方,所以有“大汶口遗址”,而上海的“闵”也是盘古江南防线的最东端。
在这些历史过程中,“基座山”是盘古走向成年的地方。
(丁丁哥/20220421/未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