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设计人生 |
坐在飞机顶上的感觉:真正的头等舱,妙不可言!
2006年4月18日,我和设计师赶往上海喷制深航的“北京号”,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进机库去喷飞机,人生阅历并不算贫乏的我,还是像年青人一样兴奋。“北京号”是深航首架应用“大鹏”新标志的飞机,将于4月25日,深航新标志启动仪式后由深圳飞往北京,深航“大鹏”将在那一时刻直上云霄,翱翔于天际(关于深航新标志及启动仪式现场盛况,您可登陆理想公司网站观看相关报道和多媒体影像)。
下飞机后,已经很晚了,在车间办公室,工人将已经雕刻出的字给我确认,虽然字的幅面非常大,没有参照很难看出是否符合视觉美感,但我一眼看出字做得比设计稿小了。工人不太相信,认为他们的确是按照稿子标记尺寸进行制作的。我坚信我这双多年练就的“金睛火眼”,通过计算度量,尺寸果然小了,决定重新制作第二套。随后,工人又给我打来电话,认为凭借他们的经验,稿子上标定的尺寸过大,有可能会冲到机舱门上,要用他们第一套的尺寸。虽然我当时没有看到比对效果,我始终相信艺术的直觉,果然,通过第二天在机身上的比对,证明字他们的尺寸确实偏小,决定仍然采用原设计稿上标定的尺寸。
我们是在东方航空公司的机库中进行喷涂的,走进工作现场,才真正了解到这项工作的危险性和艰苦性,面对飞机这个庞然大物,施工脚手架的高度都有几层楼高,空气中弥漫着刺激性较强并有一定毒性的雾状油漆的气味,工人们必须穿着厚厚的特制连体服装,带着防毒面罩进行工作。我们也是全副武装,开始了飞机库里的“艺术之旅”。由于按照规定,我们必须在24日喷涂完毕,工期只有一周,没有喷错重来的机会,所以大家都格外地谨慎和小心,我时刻关注着每一个颜色,每一个线条,跟工人进行沟通、探讨。准确的拉线是喷漆的重要工序,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因为这不是平面作画,而是相当于在一个巨型圆柱体上绘图。目前,国内所有的飞机机身设计都采用拉直线条,喷绘时相对简单,也不容易出错,而这次我们采用的弧线是非常难控制的,可谓难上加难。为使彩带呈现微妙的流线型,我和工人数次在机身顶部拉线定位,在这个“大家伙”上,“跟着感觉走”,当实际喷出的效果出来后,我们大家才长舒了一口气。
就这样,几天下来,五十岁的我,在十几米高的脚手架中上下下,在机翼上与年轻的工人讨论喷制效果,憋在防毒面具后观察着颜色、字体大小、线条走向,坐了几十年的飞机的我居然“做”了飞机。当我们的“北京号”终于掀开她最后一块面纱,当她穿着充满活力的红色,点缀着迷人的金色,驶向晴朗的蓝天下,当她用如此“庞大”而“够分量”的语言诉说着我的设计时,我真想一展双臂,一跃而起,一声大喊 “太棒了!”。
但事实是,我累得快散架了,不情愿地把这份激情收拾在心里,但我还是要对着我们的“北京号”说:太棒了!如同一位参加喷漆的老工人所说“这是他入行三十年里喷得最美的一架!”;如同一位空客公司的外国人竖起大拇指所说“太漂亮了!很中国!”。
我的作品,我自豪!
“太漂亮了,很中国!”
我的工作态度:只作凤头,不作凤尾
六天,手中的模型变成身后的真家伙!
即将推出:《这个十八岁女孩很幸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