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和“不差钱”不是一回事儿
(2009-04-14 10:38:05)
标签:
经济内需财经 |
09年春晚,善于“造词”的赵本山把“不差钱”写入了“常用俗语字典”。如果要给“不差钱”一个字典式解释的话,显然容易把不差钱解释成有钱或有钱用不完。
如果往牛角尖里钻一下,这“不差钱”和有钱还真不是一回事儿。有钱人不见得“不差钱”,而“不差钱”的人不见得很有钱。资产上亿的富豪应该算得上是有钱的吧,但有上亿资产的富豪自然喜欢干几个亿的大项目,你说他不差钱?那些铁饭碗金饭碗的政府官员垄断企业的职工,就算有钱肯定也没多少(黑钱对绝大部分这类人群也不敢多收),但他们绝对属于“不差钱”!每个月可观的工资奖金,完善的医保公积金等等保证了他们就算是偶尔有个把月“差钱”,下个月因为有工资奖金进账,所以很快就“不差钱”了。
金融风暴,让全世界都认为中国有钱,至少大家都在说中国有钱。中国是否有钱我们不知道(一般人不告诉你的),但中国的老百姓应该算有钱的:2007年中国老百姓银行储蓄余额达到17.6万亿之多,不考虑贫富严重不均的问题,每人平均存款在万元以上,如果用八十年代的万元户标准来衡量的话,现在的中国老百姓已经处于平均个个都是万元户的水平了。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不愿意花钱?为什么我们的消费还要靠“拉”也不见得能动得了?就是因为尽管我们老百姓有钱(比较起来),但是我们不是“不差钱”!
还记得有一个新闻,好像是在哈尔滨(还有一个是在深圳,好像也是花了几百万),有一个人母亲住院,花了600万的冤枉钱,病(好像还不是什么非常要命的病)还是没看好。能拿出600万的人应该算是有钱人了吧,但就算你有600万也不见得让你能踏踏实实地看病。在中国,老百姓为了能有钱看病,情愿省吃俭用,把钱存在银行。最近的医改方案,能把老百姓看病的问题解决到那里去,只有让时间来检验。但是,任何一个改革方案,如果永远站在个别人利益、权利的角度而不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改革的话,这个改革方案是很难成功的。
孩子的读书,让老百姓老觉得不会“不差钱”,教育改革的结果让学校和老师都钻到了钱眼里去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一样在“同一起跑线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花钱,这个钱如果有个定数,那相对有钱的学生家长也会觉得“不差钱”,但最要命的是,这个数是没底的!
应该承认,中国的物价并不高,所以,家里有个几十万的存款应该算得上相对有钱的人了,但是,中国的房价却要去跟欧美的比,所以这些相对有钱的人群只要一去买了房子,立刻就不会“不差钱”了,当然,如果你是政府公务员,如果你是垄断企业的中层干部,每个月的工资奖金让你仍然会“不差钱”,但是那些本来有些存款拿去买了房子,自己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倒闭了,于是立刻就变成了一个坐拥百万房产的“差钱”房奴了。
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来要想拉动内需必须得藏富于民,我非常同意且双手支持。但为什么前几年美国人并没有什么钱但敢花钱,而我们看上去比别人多很多钱我们却不敢花钱?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都成了我们有钱但“差钱”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就算是你藏富于民,就算是老百姓手上有大把的钱,但是老百姓还是愿意把钱存在银行。从上面一个治病的例子可以看出(当然是特例),看个不是什么致命的病都要600万,那我们要存多少钱才能保证我们能看得起病?尽管这600万的看病有点夸张,但是我们现在看个感冒都要花去100甚至数百元应该不是什么特例吧。
中国老百姓有钱,这些钱我们不敢花,要存着看病、孩子教育、买房,背着这三座大山,其实中国绝大部分老百姓“很差钱”!尽管最近中国流动性过剩,股市以“独立行情”的方式上涨,经济数据好转的消息已经开始发布,于是有人在担心中国是否会从通货紧缩转为通货膨胀。其实,不管是CPI也好,PPI也好,只要内需拉动不起来,通货膨胀根本不可能发生。人们没有底气去消费,人们没有信心去花钱,通货怎么膨胀得起来?
如果不让老百姓“不差钱”,任何拉动内需的手段都是徒劳的,就算是老百姓家里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存款,老百姓也会通过储蓄的方式来增加安全感的。
在中国,有钱不一定“不差钱”,而“不差钱”的不一定有钱!只有稳定的高收入的有钱人才会真正的“不差钱”!有钱且不差钱才是老百姓希望的和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