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试教育与熟读唐诗三百首

(2007-06-12 19:13:02)
标签:

高考

教育

感悟随笔

 

   昨天写了一篇有关网上流传的“司马光砸缸”文章的评论,浅评了一下我们的教育制度。我所尊敬并欣赏的吴亚滨老师在后面留了言:

  不要绝望,在我尝试过的小学里,那个杜撰出来的场面是完全可以出现的,但是需要老师的启发。我们第一次在一个实验学校测试的时候,那些老师都吓呆了,不住口的感叹“不得了,原来小孩子真的可以思考,而且,超出成人的范畴。”同时也感叹,如果这样子上课,确实没办法控制,因为老师的教学思路需要完全地调整,非常难适应,但好在已经尝试了两年多了,学生、老师的感觉都不错,下一步我们正考虑如何推广。在个别学校,正在准备做进一步的双班对照测试,以取得一些关键的数据。希望还是有的

  看了这个留言,确实感到了一些振奋,一些希望,但同时也有了一些担心。振奋与希望完全来自于我们的国家还有那么一些不信邪“弃而不舍”的好教师在忧国忧民的同时,还在忧着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未来,同时还有那么几个学校和家长(相信为数极为稀少)能理解支持这些老师们对下一代的“忧”,担心的是,这些“启发式”替代了“填鸭式”的教育是否能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下生存,我们的孩子是否会在这种类西方式的改革教育中牺牲?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改革了填鸭式教育,必须要改革我们的应试教育,重要的是,要改革那些习惯了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老师。留言中写道:我们第一次在一个实验学校测试的时候,那些老师都吓呆了,不住口的感叹“不得了,原来小孩子真的可以思考。我想,如果不理解小孩子也能思考的老师应该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这些老师的不称职的最高级就是出那些让人感觉极为“士兵”(韩寒对SB的绝妙解释)的高考题。这一系列的SB高考题必然会“锻造”出一批没有什么特点、人云亦云几乎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士兵”。

   我们国家确实缺教师,特别是确好教师,尽管我们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一大批,但能理解孩子要什么的教师我以为很少。我们教师的固定思维是我想把你教育成什么样,而根本不顾孩子想成为什么样。只有知道孩子们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才能摆脱填鸭式的教育,走上启发式教育的正道。但这条路会很长很长,尽管我们天天在叫所谓的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育还会碰上一个阻力,那就是国家的基本国策造就的只生一个的独生子女的父母。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的欲望太强烈了,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什么的比那些填鸭式教育的老师还要强烈,完全把孩子变成了一个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目标的机器。因此,这种可能会制造出“韩寒”这类另类“机器”的启发式教育方式是否能得到那些家长的认同也是问题。学生的家长无法量化孩子到底是否是个人才,没有多少家长愿意冒着考不上大学的风险来让孩子接受非我们教学大纲的“启发式”教育。

  所以,在小学或大学两头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可能是现在可以尝试并且风险不大的一种方法,当然,这一切还需要中学的招生制度和标准的改变来配合。

  我们有一句名言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其实这就是中国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大写照。现在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引经据典,自以为学问之高,其实最后的结果是让整个社会掉入了循规蹈矩的泥淖。熟读唐诗三百首之后写出的诗很难跳出唐诗格律的框框,让这些学生去创新,去突发奇想,恐怕是痛苦的。

   有人问我这一生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我回答是老师。但在我想当老师的年代,老师却是“穷”的代名词,即所谓“穷教书匠”,于是我选择了不会让我“穷”的职业。尽管现在老师们都不穷了,严格点说是因为独生子女和我们的应试教育改革现状让教师们暴富起来了。但让我钦佩的、真正能给或想给学生所希望的教育的教师并不多,因为这些老师本身也是从唐诗三百首中走过来的。中国这种教育的循环,要想改变,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