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最后一天,给孩子打了电话,祝儿子新年快乐。顺便问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孩子回答说,爸爸,我在写作业。我一时无语,只能给孩子留下了一句“新年快乐”。
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可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变成了世界上最不快乐的一族。教育改革天天在喊减负,但孩子的作业却要做到晚上11点以后。有时候看到孩子无神的目光,心里在问,孩子,你们快乐吗。
中国的父母和西方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西方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态度是希望他们作他想做的事情,他们希望了解的是孩子想做什么。而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希望孩子做父母想做的事情,我们要求孩子的是该做父母希望你做的事情。这样的结果孩子怎么能快乐?我们的父母在年富力强的年代没有发财、没有成名、没有重权在握,于是,我们就把希望延伸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来实现父母想实现而又不能实现的理想。所以我们望子成龙,所以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望子成龙,我们只要成为龙父龙母就能说明我们大人也具备成龙的素质,于是可以光宗耀祖。
大城市里的家长有一句流行语,那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那些在外面补习的老师们发了大财。那些日进斗金而不交一分钱税的老师不但让我们的孩子永远没有了值得回忆的快乐童年,也让我对心中曾经尊敬的人民教师产生了抹不掉的BS之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那些老师紧紧地抓住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不顾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准教师在外补课的规定,以没节课每个学生50-150的高昂收费,让原来的穷教书匠,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大款,如今,大城市年收入几十万的教师已不再是凤毛麟角。
国家的升学制度进行了多次的改革,但每一次的改革都为家长给孩子学习加码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多几张各学科竞赛奖的奖状,就能作为名校自主招生的对象,所以各种类型的竞赛从小学开始,就成为孩子们家长赶着孩子“上架”的追逐对象,而那些课外给孩子们提供这类竞赛的名教师们,自然成了这些家长追捧的对象。
暑假、寒假已经不是孩子们可以尽情放松享受童趣的假日了,孩子们的家长在放假之前早已把孩子在暑假寒假中的补习日程表排着满满的。寒假、暑假对孩子们来说,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苦读而已。父母们从小学就给孩子们说,你努力一下,进了重点初中你就轻松了,进了重点初中后,又和孩子说,你再努力一下,进了重点高中就轻松了。但当孩子用120%的努力挤进了重点高中以后,更重的竞赛任务又压在了孩子身上,因为有规定,竞赛拿到了奖以后,可以按照得奖等级的高低,在考大学时给孩子加分。所以,那些全市全国比赛成了家长们带领孩子们争相努力的对象,而那些曾经造就了这些比赛的奖者的老师们就成了家长们争夺的宠物。
从小学到大学,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实现我们广大父母心中永远不变的出人头地的伟大理想,我们这些花朵儿们,在应试教育的沉重的枷锁下,一天一天地熬着,多少孩子在上幼儿园以后就已经彻底告别了童真的快乐。哪一天才能熬出头?有一天,听了一个校长说的一句话,很有感触,他对学生们说:你们现在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出国读书,二便是读研究生,否则等你们大学毕业后,可能生存都有问题。不得不相信这位校长的至理名言。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孩子们读了大学出来后,和别人还是在一个起跑线上,没有就业的优势,所以,只有到洋人那里去镀一下金,但那样做只有富人家才能做得到,如果不是那么富裕,那只有考研究生了。但是就怕等孩子们在国外苦读了几年或在国内大学里读完了研究生,那是候海归和研究生也人满为患了,那我们的孩子是不是还有一直读下去?
现在的孩子是将来社会的主流,会成为将来社会的栋梁。很难想象由一批没有快乐童年的孩子们主宰的社会能给社会制造多少快乐,当然更难想象一个由从小到大都缺乏快乐人们组成的社会能达到我们政府所谓和谐社会的目标。
给孩子们多一点快乐吧。
中国的父母和西方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西方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态度是希望他们作他想做的事情,他们希望了解的是孩子想做什么。而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希望孩子做父母想做的事情,我们要求孩子的是该做父母希望你做的事情。这样的结果孩子怎么能快乐?我们的父母在年富力强的年代没有发财、没有成名、没有重权在握,于是,我们就把希望延伸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来实现父母想实现而又不能实现的理想。所以我们望子成龙,所以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望子成龙,我们只要成为龙父龙母就能说明我们大人也具备成龙的素质,于是可以光宗耀祖。
前一篇:做善事,我们该把钱捐给谁?
后一篇:四维空间“浅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