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股票和炒作房地产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为这两个产品的属性不同,但既然都是炒作,自然就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
在某庄家或某几个庄家想炒作某一个股票的时候,因为资金不足,他会联合一些有多余资金的朋友,在一定的价格慢慢地买进欲炒作的股票,这时候,动用的只是这些朋友的资金,这些朋友是几个,或几十个,并许诺无论股价到何种价格,庄家在完成炒作后,将给与这些锁仓的朋友一定的额外报酬。
为何叫“锁仓”?因为这些“锁仓”的朋友在一定的价格购买完股票后就不进行股票操作了,炒作过程有庄家完成。“锁仓”的数量甚至有时候能达到股票数量的60%以上。对于执行“锁仓”任务的人来说,他们买进的价格,也就是股票成本几乎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在锁仓的过程中,股票的价格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涨幅。庄家最后在利好消息、媒体宣传对剩余的小于40%股票进行炒作后的价格才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转到房地产价格上来,房产的炒作首先和股票不同的地方就是每年都有新增的房产进入市场,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非炒房者(我们称之为自用、刚性需求的购房者)购买的房子自然成了房地产炒作过程中的“锁仓者”,因为这些人买了房子后一般是不会进行交易的。我国的房改是从1995年开始的,以上海为例,每年新增千万甚至数千万(2002年达到了2600万平米)平方米的商品房,消化这些新增的商品房,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时间,如果这时候温州炒访团之类的炒家进入到上海市场,显然不是个有利的时机。在2002年以前,在房改的过渡期内,因为购买力不足,即便是政府希望房价快速增长,也不能如愿,甚至到了1999年,房价出现了低谷,空置率达到了30%以上。但随着房改和货币分房政策的继续深入,加上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在2000年到2002年,市民逐渐地进入到了商品房市场,经过3年左右的消化,完成了具备炒作可能性的“锁仓”过程。
当然在上涨过程中,以上海为例,每年都有 1200万平米以上的商品房进入市场,在政府和开发商的宣传下,不断地有所谓的刚性需求者进入该市场,使得房地产的炒作者们动用的资金更少,炒作更容易。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聪明的开发商捂盘惜售也间接起到了“锁仓”的作用
“锁仓”的原理用在房地产上可以简单地这么来解释,房地产的真实价格在那些刚性需求的(笔者认为可能占75%上)房产上是无法反映的,真正的价格在那被炒作的25%的房产上。那些刚性需求用户所拥有的房产的价值随这25%的涨跌而变化,也就是所谓纸上富贵。所以,你所拥有的房产价格并不是你看到的中介机构的挂牌价格,而是这些25%的房产炒家们愿意以什么价格成交的价格。
从现在政策导向和人们对房地产的信心来看,炒家们更愿意脱手手中的房产,只是一个成交的价格是否能让愿意接盘者接受的问题,如果接盘的人越来越少,那房产的价格就会像股票一样无量空跌,成交量很低,但一路阴跌,跌到这25%变成5%甚至1%为止
,这时候,市场的价格基本上就是你房子的真实价格了。
唱衰房地产永远是不对的,但这只是我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一种局部的不成熟的理解而已。
后一篇:为什么写博客,博客为悦己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