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古希腊有一位大哲学家,名叫柏拉图。他除了写《对话录》之外,还创办了一所智慧学校——“柏拉图学院”。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晚年最得意的门生。在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教学方法是问答与辩论。
一天,柏拉图随众师友外出游学,来到了爱琴海岸边。大家在一块平坦的大石头上席地而坐,柏拉图提出一个辨题:一匹成年的雌马有几颗牙齿?
劳格孔首先发言。他认为,马的牙齿肯定不多,只有15颗。理由是马的嘴看上去很小。
“无稽之谈”特拉西马库斯按捺不住,率先起来反对。“连傻子都知道,世界上马脸最长。马的牙齿肯定有很多。”他认为:马的牙齿应该是42颗。
讨论越来越激烈,柏拉图感觉他应该来控制一下辩论的节奏。于是,他小结道:“格劳孔说马有15颗牙,理由是马的嘴小;而特拉西马库斯说马有42颗牙,理由是马的脸最长。”这就是柏拉图的严谨之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急于先亮明自己的观点。他扫视了一眼周围的师友,缓缓而有力的告诉大家:他相信马应该有82颗牙齿,因为他曾经在某一个岩洞里看到过马的画像。
可柏拉图提出的自认为非常坚实的论据并没有让大家折服。柏拉图的话音刚落,亚历斯多芬斯就把手中玩弄的青蛙扔到了一边,呼地一下站起身来,大声说道:“马的牙齿肯定是23颗!因为一匹马吃掉一袋干草所需的时间是23分钟。
辩论进入白热化,大家唇枪舌剑、口吐莲花,可终究无法达成共识。看看天色将晚,柏拉图想,应该回城去了,再晚一些,城门恐怕就要关闭了。柏拉图望了望老师苏格拉底。他今天好像身体有些不适,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他始终都沉默不语。
苏格拉底清了清嗓子,不慌不忙地问道:“我们今天是怎么来的?”
几个生徒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们是骑马来的呀!”
苏格拉底说:“那,别忘了骑上自己的马。顺便说一句,掰开马嘴,去数一数,就知道马有多少颗牙齿了!”
这故事的寓意是……哦,还是不用了,还是把马牵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