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正在大规模集结。被当成集结号来听的,是CPI(消费品价格指数)。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10月CPI同比上涨6.5%,食品价格上涨17.6%。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3%。涨得更快了。
我注意到,好像不再有人提核心CPI了,也不再有人对食品价格上涨的可持续性不屑一顾。CPI的表现和通货膨胀的阴影产生了一种山雨欲来的气氛。
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贬值,钱不值钱。直觉上对,所以大家自觉地集合起来,有秩序地去“抢”便宜货(经过市场经济教育,排队意识比以前强)。有说贵死人,没有说便宜死人。不过,在特别害怕贵的时候,便宜也杀人。上周六,重庆,当这种害怕转化成针对打八折食用油的一次行动时,不幸害死了3个人。
食用油的价格不是特例,全球粮食涨得很自信。石油价格上升造成生物燃料企业大量投产对粮食产生额外需求,何况,天气越来越热。著名旅游目的地伊路利萨特是一个极地小镇。那里1月份的平均气温以前通常为摄氏零下40度,但现在,很少有低于零下25度的日子。空气温度升高扩大了旅游业的活动范围,使高纬度地区得以种植最好的葡萄并酿出前所未有的好酒,但小麦情况不佳。全球小麦产量第二大国加拿大由于异常干旱,今年的收成是五年内最低的;欧盟因去年的洪水和随之而来的干旱,小麦产量可能下降40%;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去年大旱,今年也不好说。目前形势,连美国人也要为面包多付出几美分,发展中国家需要吃饭的人更得小心。
然而,是不是值得为此排长队?挤破头?食品不是耐用消费品,买一次只够用一段不长的时间。排队还有时间成本。另外,发生事故是因为零售商管理不善,还是其它无法事先预知的突发因素?(看个明星也可能挤死人。)这些都不重要,大量消费者行为一致,本身表明存在真实的生活压力和紧张情绪。
压力和紧张也属于投资者。在出现买入机会时,他们有点冲动、盲目,就像羊群。他们关心的是能够抵抗通胀的投资品,存款有几十万的就买房,有几万的就买股票,有几千的就登征婚广告,全然不计较此举会恶化供求关系,令卖方更有理由颐指气使。通货膨胀预期就这样推高了一切的价格,把恶梦变成现实。
想一想,如果知道会死,谁也不会去买折价的食用油,送也没人要。说明,能够暂时平复通胀恐惧的购买行为也有价格,或者说机会成本。成本高到一定程度,宁可关起门来发抖,也不会出门随便找个队排。跟着羊群一起行动的人,很多是为了精打细算而不计代价。
国民对恶性通货膨胀的记忆还很坚固,政府要负责吹号也要负责疏导(但不要自欺欺人)。对消费者,远未到不排队活不下去的阶段;对投资者,留点现金。在它贬值过程中,还会有低价买入资产的机会。人民币升值还不很够,而没有任何一样人民币财产交易起来比人民币本身更方便。
本文首发《东方早报》财经评论专栏“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