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希望货币政策多为自己考虑,实不可能。中国货币政策下一步如何操作,不易决策。目前情况,是国内投资一头热,国内消费、国外消费两头不起劲。
截至7月底,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增长率为23.3%,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8月,商业银行新增贷款3.078万亿元,同比增长21.3%。投资增长率同比上升26.7%。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已连续两月位于趋热区间,9月数字又较8月上升4.00点。
投资下不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已经一收再收,但应付如火如荼的形势,似乎远不够紧。为难的是,消费迟迟上不来。
9月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税收指标双双下降,消费和储蓄增速不及投资增速。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消费者满意指数均较上月下滑0.3%。高物价压缩了消费增长空间。扣除价格因素后,9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降低0.3%。
不少人呼吁货币政策调整步伐,加力抽紧。可曾想过,消费指望不上时,把投资压趴下是什么结果?
一直说产能过剩,一直还供不应求,只因为美国人不厌食。今时不同往日。一方面,国外(尤其美国)消费者的胃纳显出疲态。次级贷款危机以来,美国零售业销售额增长明显减速,楼市低迷、银行收紧贷款加上高油价,美国人过日子也得算算账。另一方面,中国对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开始见效。9月开始,中国一般贸易出口增速明显减缓,加工贸易出口增速回落。据海关总署统计,9月全国出口1124.8亿美元,比前八个月放缓4.9%。显然,今年7月1日起取消或调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并将部分商品由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的政策收效明显。
始终给宏观经济保镖,货币政策任务沉重。如同服务业,货币政策的效果要看客人的反应。这一次,客人反应严重分歧:一部分人感觉脖子被勒,透不过气;另一部分人发现腰间皮带上的眼不够,裤子松到可能掉下来。
本来资本输出是条路,偏偏“港股直通车”准备不利索;靠中美利差挡住部分热钱,偏偏最近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像上海的天气,摇摆不定。身在此山中,央行该向哪处行?货币政策收紧到不顾适度,通货膨胀或可避免,经济增长和就业难保;一味纵容过低的实际利率,GDP(国内生产总值)不难看,柴米油盐的价格难看。
近几年来,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比步步上升,钱太多应无疑。进城务工的人多了,种地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农产品涨价是趋势。何况,还有该死的石油。央行行长周小川一再说,首要目标是防通货膨胀。是啊,货币政策要照顾各方利益,算来算去,股市殿后(如果按可以牺牲的次序来排,则为第一)。
至于股民,只有一句话留交货币政策。那是曾为国民党中统局工作的郑苹如小姐22岁被处决前一刻说的,她平生最后一句上海话:“帮帮忙,打得准一点。勿要拿我弄得一塌糊涂。”
本文首发《东方早报》财经评论专栏“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