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国的鸡蛋原来放在一个篮子里,现在终于又给了一个。
预计两周后可以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实施的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试点引人注目。允许规模不受限制的人民币出境,算得上迄今为止中国资本账户自由化进程中最大胆的一步。目前,总共有相当于2.2万亿美元的资金仍闲置在境内居民的银行存款中,开放赴港“自由行”是一项有诱惑力的政策。
放眼未来,个人直接对外投资的开户地点限于天津,相信是暂时的。投资方向限于港股,也希望是暂时的。
身处境外国内,香港股市有得天独厚的离岸特征,也有挥之不去的在岸特征。一个新篮子再好,不会好过两个新篮子。而且,一方面,新篮子本身的坚固程度是不是能承受随时可能涌入的潮水般的鸡蛋?另一方面,相比封闭的、有政府作隐性担保人的内地市场,开放程度和风险自担程度更高的新篮子又会不会太坚固?以至于把一头撞进来的缺钙的鸡蛋碰个粉碎?
香港市场对全球市场的依赖度和互动性远非内地市场可比。这在全球市场向好时,给投资者提供了广泛得多的分享收益的途径,也在全球市场向下时,要求投资者准备承担更多关联损失。
港股作为新兴市场证券化资产的一部分,当全球市场下调或者出现局部金融危机时,会成为投资者首选撤出的阵地。只要美国和欧洲的某些投资品还相对安全,没有人会在乌云集聚、风暴成形时死守在远东。正因为新兴市场投机程度高,容易短期获利,才会在事发时最先被抛掉。原因很简单:获利了结易过割肉。次级贷款危机发生后,亚洲股市的表现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像条件反射,起于华尔街的次级贷款危机诱发了连锁反应,避险行动波及全球各个市场,曾大量涌入亚洲市场的国际投资者酝酿集体撤出。首当其冲,香港股市在动荡中努力企稳。
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亚洲新兴经济体实体经济的良好表现,使其得以在全球天气变化时独善其身。此言有不少理论与实证为基础。然而,如此另类的表现仅限于金融市场以外的地方。
本周,恒生指数止跌反弹,实更多受惠于中央政府外汇管理当局适时批准内地资金赴港“自由行”,而不是免疫于次级贷款危机的核幅射。不少投资专家对境外中资股反弹时的操作建议不是趁低吸纳,而是出货。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香港数十位股票交易员拜访了风水大师苏民峰,请他预测股市下一步的走势。这是专业人士在市场前途未卜时的信心写照。
面对如是波谲云诡的市场变化,至今手握500亿美元现金的巴菲特固然可以从容不迫,身背小包袱、初来乍到的内地普通投资者就没那么好的承受能力、分析水平和心理素质了。
更重要的是,当鸡蛋全部放在两个相关度日益上升的篮子中时,投资者的安全感是不是仍嫌不够呢?
本文首发《东方早报》财经评论专栏“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