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楼市没有单纯的消费者

(2007-07-31 22:25:41)
分类: 重点所在/东方早报
    

    看深圳房价,看出一个问题,求教于大家。

    有人说深圳房价降了,有人说不是全线地降,无论如何,深圳房价至少是停住了。

    把火箭一样往上蹿的深圳房价硬生生拽停,谁的力量这么大?一,真金白银走了。获利了结,安全落进口袋的钱不是跳进连创新高的股市,就是移师房价尚亲切的广州。二,心理预期变了。深圳市政府出台限制港人购房的政策、央行加息,市场对最后买家的信心动摇了。前者证明房子作为一种投资品可以被替代,深圳作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常住城市可以被替代。后者证明改变预期对投资心理的关键作用。

    有趣的是,引起深圳房价变化的,是房子的投资品特征而不是消费品特征。在形势逆转时,消费比投资坚强得多,消费者也不像投资者那样容易叛变。

    很清楚有效供给不足难解,所以政府一直在动需求的脑筋。依政策逻辑看,第一步是区分投资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第二步是打击投资性需求。其实,第一步就迈不出去。因为房子是一口吃不掉的,消费房子要花几十年。一次购买了几十年的消费量,买的虽还是消费品,行为的经济学意义已经不纯了。试想,买下够几十年吃的方便面和为儿子、孙子、曾孙子买房,是消费还是投资?

    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两种政策间取舍,政府碰到的是同一个矛盾。假设政策目标是保障当下的居住消费,政府只需要保证老百姓付较少的钱也能有地方住,无疑,租是最低水平的保障形式。如此,买房统统应该归入投资,统统是打击对象。取消公积金制度,首付提高到六成,或者干脆停掉商业银行的房贷业务,又或者只许开发商出租房产获益……结果可想而知。由现状倒推,显然,政策目标保障的不仅仅是当下的居住。那么,到底保障多少年?保障几口人、几代人?为什么保障90平方米不保障91平方米?归结一句话,保障的到底是消费还是投资?

    关于这个问题,一周前,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解释房价为什么不计入CPI时说,房子买来以后,是分段消费的。所以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房价不放在CPI中,买房子也不算在居民消费,而是算在投资。

    豁然开朗。

    从支持老百姓买房开始,政策鼓励的居住行为已经不是单纯的消费。所以,不包括租赁,楼市里没有单纯的消费者,有的只是小投资者和大投资者,兼带居住目的的投资者和不带居住目的的投资者。这一层一旦说破,不得了。所有区别买房者、区别房型房价的政策,都要重新找一番干预的理由。换成股市,难道可以用歧视政策隔离散户和机构、房地产股和金融股?

    深圳房价的变化表明,楼市的风起云涌和政府的强力调控只是令购房人从消费者变成投资者,又从投资者变回消费者,身份在变,心理在变,房子原地没动。政府用调控消费品的政策调控着自己认定的投资品。老百姓呢,明明上了投资的船,却认定自己在消费。

    实在看不懂。

 

    本文首发《东方早报》财经评论专栏“重点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