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评论股市银行 |
分类: 重点所在/东方早报 |
很可能再发生。贷款从间接融资市场“秘密”地流入具有高度替代性的直接融资
市场,并不可笑。
及违规的31.44亿元资金中有约25亿元被挪用至证券市场。这让我想起了2000年的
光大银行事件。但这次涉及银行之多、金额之巨,可以感受到商业银行在“金融
脱媒”转轨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盈利压力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困难。
向资金需求方。“金融脱媒”降低了金融中介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国
际上,提高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水平,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脱媒”已是长期趋势
。1960年,美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金融机构资产总值的57.9%(其中商业银行
资产占40%),基金、投资公司资产仅占12.6%。到1997年,基金、投资公司资产
占比升至25.9%,商业银行资产占比则下降为23%。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发达国
家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额比例多在50%以上,美国直接融资比重达88%。而据央行
2004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中国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比达82.9%,国债
10.8%,企业债1.1%,股票只有5.2%。
优质贷款客户,还诱导银行存款客户把长期存款不断活期化。与此同时,商业银
行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提高,2005年末和2006年末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
44.92%和47.28%,2007年4月末更上升到47.3%。存短贷长的错配加剧,使商业银
行负债业务的中长期风险悄然积聚。而箭已上弦的公司债发行,将会加速“金融
脱媒”的进程。
,美国国内资金流动出现“脱媒”现象,大量资金绕开银行而寻高回报途径,银
行经营困难。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美国逐步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缓解了“
脱媒”现象,却导致利率飙升,引发银行危机。1987年至1991年,美国平均每年
有200家小银行倒闭。但也就在这些沉舟之侧,2000年末,美国股票市值达到了私
人部门贷款余额的3倍。
逼金融管制放松,推动金融市场化不断深入。
商业银行必须学会面对一个全新的经营环境。问题在于,生存压力会增加不违规
的机会成本。换言之,理性地看,商业银行会有越来越强的动机去违规或者配合
违规。监管部门如不能主动应对,通过制度建设相应增加其违规的机会成本,这
样的事件就不会再如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所说,“是极个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