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京剧艺术发展重要阶段的历史见证
文/摄 曾一智
梅兰芳先生为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改革创新做出巨大贡献,2011年年8月8日是梅先生逝世50周年的忌日。我在同年7月29日这天探访梅先生在青云胡同29号曾经居住过的旧居,发现这座院落东院东房和西院(现为长巷五条30号)北房、东西厢房均已拆剩外墙体,已不是2006年初见时的完好状态。而当天又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晋翼会馆惨遭破坏,市级文保单位阳平会馆戏楼变成上演东北二人转的场所,不由心生悲愤。
这个院落曾经见证过梅兰芳舞台艺术的巅峰阶段,常有戏剧界、美术界大师出入往返,可以说是中国戏剧艺术发展史的重要见证,但没有人珍惜,依然在2005年11月列入崇文区“解危排险”项目的拆迁范围,并在陆续拆除中。
因此,我在2011年12月29日向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寄交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
http://s4/mw690/001mSCHAzy6K4CjcMGD23&690
青云胡同29号梅兰芳故居。依次为已改为住房的门楼,东厢房,北房。摄于2008年4月
http://s3/mw690/001mSCHAzy6K4CO2EdY52&690
青云胡同29号东房已拆。摄于2011年7月29日
http://s4/mw690/001mSCHAzy6K4CskWKn83&690
长巷五条30号原为青云胡同29号旁门。摄于2006年2月
http://s1/mw690/001mSCHAzy6K4D7NbFe30&690
长巷五条30号北房及大树。摄于2006年2月
http://s9/mw690/001mSCHAzy6K4DbYEOcb8&690
拐进长巷五条南口,看到30号南房还在。摄于2011年10月6日
http://s6/mw690/001mSCHAzy6K4CTKYdv75&690
长巷五条30号西厢房、北房已拆。摄于2011年10月6日
http://s12/mw690/001mSCHAzy6K4DkqgNZeb&690
长巷五条30号院内大树被砍掉树冠,已枯死。摄于2011年10月6日
梅兰芳先生在北京曾居住过8处院落,世人皆知的应有护国寺9号梅兰芳故居,已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二是铁树斜街101号梅兰芳祖居,已是原宣武区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三是红星胡同11号(原无量大人胡同5号)梅兰芳旧居,已是东城区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于2004年被拆毁,今金宝街华丽大厦的位置。其余几处,坐落于北芦草园、百顺胡同、青云胡同、鞭子巷头条、鞭子巷三条。后两处早已拆除,北芦草园早期住宅、百顺胡同的宅子已无可考,惟有青云胡同29号与北芦草园胡同西口相对,门楼向南开,与北芦草园平行。梅先生在《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将这个院子的地址称之为“芦草园”:
“我从民国五年起,收入就渐渐增加了。我用两千几百两银子在芦草园典了一所房子。……它是两所四合院合并起来,在里面打通的。上房是十间,南房也是十间。”
“我的芦草园那间书房,在我编排新戏和学习昆曲的早期,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性,因为在这里完成的新戏和学的昆曲,真不能算少了。”
的确如此,这个院落是中国京剧艺术发展的历史见证。从梅兰芳、齐如山的回忆中,我们看到梅兰芳先生在这个院落的中与友人共同创作排练《千金一笑》,《天女散花》,《童女斩蛇》,《霸王别姬》等注入新元素的京剧曲目,并在此开始学习昆曲。也曾与余叔岩在这里排练《梅龙镇》。齐白石曾来此院观赏梅兰芳亲手栽培的牵牛花后,创作了以牵牛花为题材的画作。在此居住期间,梅兰芳先生还曾与谭鑫培同台演出,与杨小楼合作演出。
青云胡同29号东院5间北房和西厢房、东西两院10间南房包括室内的隔扇依然存在。梅兰芳先生曾这样描述:“南房这部分除了一间是大门洞,一间是门房,再尽里边靠墙是堆杂物的一间之外,其余的七间:外面的三间打通了是我的客厅;里面的四间也打通了,是我用作吊嗓、排戏、读书、画画的地方。我们都叫它书房。有些熟不拘礼的朋友,和本界的同仁来了,就在这一大间书房里谈话。”
http://s8/mw690/001mSCHAzy6K4CBfr2n17&690
http://s9/mw690/001mSCHAzy6K4CBwRf208&690
http://s8/mw690/001mSCHAzy6K4CBUxL1b7&690
http://s9/mw690/001mSCHAzy6K4CH3ebec8&690
以上图片摄于2011年7月29日。依次为北房、北房内隔扇、南房内隔扇、东院西厢房与西院(长巷五条30号)东厢房。
现存的南房即为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与其他大师们创作、排练那些京剧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的旧址,是梅兰芳先生与齐白石、齐如山、吴震修、王梦白、陈德霖、谢昆泉、乔蕙兰、孟崇如、屠星之、茹莱卿、徐兰沅、陈彦衡、余叔岩、王凤卿、姜妙香、姚玉芙等大家交往的场所,据此不远处,有程砚秋为跟梅兰芳拜师学艺特地在1918年搬来居住的北芦草园75号,郝寿臣也曾居于北芦草园67号。
当年艺苑盛景令人心向往之,这里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圣地,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的精神家园。
因此,我特在梅兰芳先生逝世50周年这一年递交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呼吁保护梅兰芳先生旧居。
时至今日不见东城区文委回复,而前门东侧路以东却又在4月份开始大规模拆迁。为此,特地在今年6月25日拨通东城区文委电话,询问认定结果。文委的工作人员却以沉默作答。
须知,按照相关法规的规定,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按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关于贯彻实施<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指导意见》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受理文物认定申请后,原则上应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并予以答复。”东城区文委在受理两年半的超长时段不做回复,申请人询问也不予回答。这是行政不作为,还是乱作为?
不管怎样,目前抢救性地保护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青云胡同29号梅兰芳故居是最重要的,我依然按照《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向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规委报告。
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从哪里开始?从停止在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大拆大建,从依法保护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可触摸的历史记忆开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