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刻有你真好》——学会安慰悲伤者的艺术(二)

(2008-06-05 03:07:31)
标签:

爱在中国行

此刻有你真好

安慰

儿童

杂谈

分类: 心情杂谈

《此刻有你真好》

——学会安慰悲伤者的艺术(二)

 

  前天开始在介绍一本及时雨的好书《此刻有你真好》——学会安慰悲伤者的艺术(一)讲了“与悲伤者同在,争取第一时间的接触;学会如何说话,避免不得体的客套话;学会倾听的技巧”等,正准备接下来谈谈对一些容易被冷落忽视的伤心人的安慰,其中包括幼小的孩子,今天读到好友的信,看见一岁多的孩子在原先的保姆“离开”后的这十天的生理心理反应,感觉更有必要来谈谈这个话题。这里说的保姆的“离开”虽说只是“生离”不是死别,但是原则和方法却可参考。今天看见刘捍华对上篇的评语:“如果是到灾去做心理干预志愿者,这是必读的一本书。而且这些观点和做法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角度。”这正是我在阅读时思考的问题,虽然此书是针对丧亲者的安慰,但其原则和方法却能延伸推广到其它领域。不知国内能否买到此书,正在托台湾的朋友帮我寻找,希望能买到,好送出去这本及时雨的好书。

 

一、  关注容易被冷落的伤心人;

 

  往往我们会认为安慰丧亲者就是指去安慰“与死者身份最近的亲属”,而往往忽略了一群也许身份跟死者不是最亲,却是与死者最近的亲属同样伤心的人,他们或是死者的孙辈、或是女婿、儿媳、前夫或前妻、挚友甚至学生、邻居等等。在丧葬场合,我们应当为每一个受此打击的人想一想,因为“当某个你所爱的人和你永别时,人们还记得你,逝者所留下的孤寂感便得以纾解。”

 

  而容易被忽略的人中,幼小的儿童和青少年又是最容易被人忽略和不知何从关心帮助的,因而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就更为关键了。

 

  先说幼小的儿童,首先我们应该始终意识到他们只是幼小的儿童,而不是一下子就长大成人的“男子汉”或坚强的大人,对他们要尊重,不能因为他们是未谙世事的小孩就对他们隐瞒或敷衍,这些都只会适得其反。正如前一篇提到让悲伤者谈论死亡的细节,除非是因其它难于启齿的原因不愿提起。因为谈论死亡本身就是对死亡留下的阴影的最好医治。

 

  孩童的悲伤模式好比龙卷风,时而着地时而腾起,然后又着地,没有任何的模式和频率,对儿童的悲伤而言正是如此,不可因为他们还小就不跟他们交流,他们很需要大人的同情、理解和鼓励,尤其当他们不知如何表达和理解面前的事情时。这时我们应当蹲下来,和他们站在一个高度,看着他们的眼睛跟他们谈论正在发生的事情。研究表明,当父母中一人亡故,孩子最怕的事情就是失去另一个亲人,这时,活着的家长应该让他们明白,虽然不能保证自己不会死,但是可以让孩子放心,自己的健康情况还好,而且打算继续好好活下去,还有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要是自己万一不幸走了,应该如何安排面对。此外,孩子面对兄弟姐妹去世时,很容易害怕同样的遭遇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对兄弟姐妹的死亡深怀内疚,大人们也要让他们安心,让他们明白这两种想法都是非理性的,让他们相信他们的生活尽可能维持和从前一样,在不冷落孩子的前提下,在家人心理都能平衡的情况下,一起谈论逝去的孩子,或一起看从前的照片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刚刚说到促使我要写这篇的朋友一岁多的孩子在保姆“离开”她的这十天里的反应,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常在梦中惊醒,近来因为长大牙更是难受,而细心的妈妈也发现孩子的变化,居然在这几天里不再提保姆的名字了,有时无意提到还自言自语“走了就走了吧”,看到一岁多的孩子的“坚忍”真不是滋味,“豆豆的坚忍是在刻意抹杀记忆,这是人的一种抑制忧伤的本能,豆豆太聪明,一般小孩还不会,只会选择哭闹,而豆豆的反应更像成人,但是对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这样的成熟却是有害她身体的,让她把悲伤表达表现出来,正如治理洪水一样,堵不是办法,得疏导。她看见大人们这样回避谈到咪咪,以为提到咪咪会令大人伤心,认为是个禁忌,于是也隐藏自己的感情,其实,不用怕提起咪咪,就跟她讲咪咪,愉快地提咪咪,一起回忆跟咪咪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同时引导到让她体会生离死别都是人生正常的事情,这点你前面做的很好,告诉她,走了就走了吧,但是毕竟她还小,还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她在经历心里的悲伤,最近身体上的不舒服也是身体的应急反应”,所以建议朋友给她谈咪咪的机会,也很欣慰经过十天的煎熬,朋友终于跟女儿一同流下悲伤的眼泪,相信聪明懂事,有情有义的小豆豆能走过来。给朋友回了信,还是觉得有些话该补充,朋友想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让豆豆从伤心里走出来,这也是我们在安慰悲伤者一定要注意的,切不可对丧偶者说“你还年轻,还可以再嫁”,对失去孩子的家长说“还好你还有其它孩子”,这会深深地伤害到他们,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会有人来替代他们认为珍贵的人,每一个人都是无可替代的,让孩子们明白我们理解他们的感受,而不是让他们回避或是转移注意力,否则忧伤会永远在那里得不到释放。

 

  其实就是我们成人在忧伤和压力下也会出现失眠、恶心、失去胃口、生病等生理反应的,单纯依靠药物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治标更要治本。

 

  而青少年的悲伤呢,他们的反应跟成年人很相似,只是他们感觉和平辈朋友的遭遇不一样而难于接受,从而变得与众不同,这时,书本和关怀团体可以帮上忙,让他们相信同样的遭遇确曾出现在其他青少年身上。对青少年,坦诚很重要,当然实际的帮忙更为重要,下面会讲到。

 

二、  帮点儿实际的忙;

 

 不要只说泛泛而谈的客套话,与其说“我能帮什么忙吗?”不如说“我可以为你做这件事情”,比如对青少年,他们活动频繁,你可以提供交通接送等,对丧亲者家庭而言,为他们做吃的是很实际的帮忙,你为他们煲一锅汤就是雪中送炭,此外协助接送客人等等都是很好的帮助。丧亲者并不像他们外表上或自己以为的有办事能力,因为他们内心已经被悲伤充满,许多人事后都回忆不出当时做了什么,所以,你的实际帮忙是对他们的最大安慰。

 

三、  了解悲痛的不同反应;

 

  对悲痛,有不同的反应,有些是预期性的,有些是突如其来的,即便对长期卧床或身患绝症,亲人早有准备的丧亲者来说,挚爱的亲人一旦离去了还是有一段适应期,像这一类预期性的悲恸,可以采取在亲人生前谈论死亡,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恐惧是来自于对之不了解,一当明白也会释然,尤其,对相信永生的基督徒而言,死亡不是结束,人生只是一段客旅,基督徒的喜乐和平安就是从这里来。作者也是基督徒,在她谈到长期卧病的父亲生前与他们谈论死亡,为妻子筹划将来的事,一再表明对家人的爱,当父亲临终时,“轻轻悄悄的,我们都很难过,但也释然。我们眼看着父亲的生命日渐凋零,绝症带来许多的屈辱,他逆来顺受,我们都看在眼里。现在是告别的时刻了,我们知道我们会怀念他老人家,也知道终有一天一家人还会重聚。”做为基督人这是最打动我的一句话。

 

  如果说预期性的悲痛让人还容易接受些,那么像这次地震带给人的突发性的死亡就很难让人一下接受了,相信在地震中的丧亲者,至今无法接受亲人朋友顷刻就消失的事实,“统计资料显示,因战争或意外所导致的死亡,最为人们难以接受。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哀痛无法了结——看不到亲人的遗体,亲人无法以正常的方式举哀。”他们会在生理心理行为上都要上经过一个长长的接受调整过程,作为安慰者,要明白,“震惊是一种自然的保护作用,我们不赞成用药物来遮掩它,也不赞成亲朋好友设法消弭它。”作为安慰者,“体谅之外,还要有无限的耐心。”无需跟悲伤者长谈,“而是任其静坐思考,理出事情的头绪来。” 今晨看见博友风之影 在我上篇的评论正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静静的聆听,静静的伸出爱的手,接不住你第一颗眼泪,但一直陪伴.....”

 

四、  尊重悲伤者,让悲伤者自己选择结束的句点和方式。

 

  当你静静陪伴的时候,其实就是对悲伤者最大尊重和安慰。我们当无条件支持,虽然有时悲伤者的决定或行为在外人看来有些怪异,只要不危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他们是用自己的方式在跟死者道别。不要催促他们做出什么决定,也不可“贬抑能够给丧亲者愉悦和安慰的事物。”让悲伤者自己选择跟死者的道别方式,或是留存一些能带给他们美好回忆的纪念物,都是帮助他们尽快走出悲伤的最好方式。

 

                                               《此刻有你真好》——学会安慰悲伤者的艺术(二)

                                           2008年6月4日13:50分

 

《此刻有你真好——陪伴悲伤者走过哀痛》(How to support someone who is grieving)(琼恩· 西萨 ·柯尔芙著刘育林译)台湾“张老师文化”丛书之一

  

相关文章:

《此刻有你真好》——学会安慰悲伤者的艺术(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1fb6d01009jyc.html

 欢迎进入:

 

《此刻有你真好》——学会安慰悲伤者的艺术(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