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刻有你真好》——学会安慰悲伤者的艺术(一)

(2008-06-02 14:15:59)
标签:

爱在中国行

此刻有你真好

安慰

悲伤者

艺术

同在

说话

倾听

杂谈

分类: 心情杂谈

《此刻有你真好》

——学会安慰悲伤者的艺术(一)

 

    正在读的这本台湾出的“张老师文化”丛书之一的《此刻有你真好——陪伴悲伤者走过哀痛》(How to support someone who is grieving)(琼恩· 西萨 ·柯尔芙著刘育林译)的安慰丧亲者的书,真是及时雨,很受启发,地震后曾写过《灾难过后需要重建什么》在如今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除了重建物质的家园外,学会如何安慰家园里的悲伤者的确是门学问和艺术,不知国内能否购买到此书,推荐给大家,希望我们的同在和适时的话语能给悲伤者以真正的安慰,愿每个受伤的心能得到治愈!

 

   《此刻有你真好》作者琼恩· 西萨 ·柯尔芙(June Cerza Kolf)任职美国加州安特洛普山谷一家安宁疗护机构,担任该机构丧亲者关怀团体的负责人,也是安宁疗护义工组的协调者,此书是积累她十二年的工作经验的心血之作,她的另一本著作是《绝症的安慰与照顾》(Comfort & Care in a Final Illness),此书告诉安慰者在面对有人遭受重大灾难或丧亲之痛时,应该如何去安慰,该说什么,做什么。

 

一、   与悲伤者同在,争取第一时间的接触;

  英文字“安慰”comfort,是由两个拉丁字根“ com ”和“ fortis”组成的,意思是“人跟人在一起得到力量”,对于丧亲者来说,没有什么比你第一时间的到场,与他们尽快取得联系更重要的了,而往往,我们因为跟悲伤者关系越近越不知道如何应对,或是自己也沉浸在哀伤中不知怎样去说话安慰,所以往往第一时间到场的反而不是最亲的亲人或朋友,其实不是这些亲人和朋友不关心,只是他们不知如何去关心。关于“同在”的原则我吃过亏,深有体会,记得20多年前高中时,那时担任班长的我,一次在同寝室的同学生病痛经时,当时室友们纷纷上前关怀,我是个内心关切但不想凑热闹的人,别人不做的事我一定做,记得高一时,一位同学扭了脚,我背她上下楼好长一段时间,每天为她打水打饭,毫无怨言。而那时室友被关心她的人围得密不透风,所以我就静静站在同学们背后为那位跟我同病相怜的同学揪心,清楚记得当时与她感同身受的心情,而我的这个“冷漠”却被另一位心直口快的同学铭记在心,在后来的毕业留言中,她严厉地批评了我,觉得我这个班长太不关心同学了,真是冤,但是跟这位批评我的同学交流意见后,通过后来的接触,她理解了我,成为了我的诤友挚友,我也非常感谢这位诤友给我的严厉批评,使我及时意识到“同在”的可贵。不要怕不知说什么,哪怕你就静静握着他们的手,或是静静陪他们坐下都是最好的安慰,总之记着,有爱有关心就及时表达,尽量争取第一时间的接触,实在因为距离的关系无法到场,一定也要第一时间通话或以写信写卡片等形式把你的关切表达给对方,不要吝惜,也无需顾虑,你的同在是悲伤者最想得到的安慰。事后,悲伤者不一定记得你当初对他们说的话,但你的同在他们一定记着。

 

二、  学会如何说话,避免不得体的客套话;

 

与悲伤者“同在”后,一定面临着如何说话的问题,因此,学会如何说话,避免不得体的客套话就非常重要了,否则也失去了“同在”的意义。

 

请不要说:          请改说:

时间会治疗一切。    (你一定感到这样的痛苦没有止境。)

看开点吧。          (这种痛苦实在太令人难以承受了。)

你心爱的人已经上天堂了。(你心爱的人已经解脱了,但我知道你还很痛苦!)

上帝绝不会让我们承受不住了的。(你一定觉得非常的苦。)

请你节哀。        (请你尽情地哭吧,没关系的。)

你的感受我能了解。(我好担心你,真不敢想象你现在的感受。)

一切会没事的。(我能为你做什么吗,请告诉我。)

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得上忙的,请尽管说。(我明天再打电话来,看看有什么能帮得上忙的。)

 

  许多安慰者不让丧亲者叙述逝者去世的情景,其实让他们述说死亡的细节是帮助他们面对死亡,从而走出死亡阴影的最好的途径,祥林嫂的悲剧不在她反复地述说,而在周围人不让她有述说和疗治的机会,人们起初是出于好奇,后来是厌倦,杀死祥林嫂的是人们的冷漠。当然,对于因自杀或横死,或难以启齿的诸如艾滋病等去世的丧亲者来说,除非他们愿意叙述死亡的细节,否则我们不用让他们面对难堪,这又另当别论。

 

三、  学会倾听的技巧。

  除了学会说话的艺术,怎样倾听也是一门艺术。想当一名付出关怀的人,必须要学会积极的、反应式的、有效的和敏锐的倾听技巧。人在为某一境况所苦时,他人的劝告通常是帮不上忙的,所以需要我们学会倾听。

 

积极的倾听是指任说者去说,听者不予干扰,不加判断、劝告或分析,这样,我们才可了解对方说了什么,也才能帮助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积极的倾听者可以点头表示兴趣,或说“嗯,接下去呢”“还有呢”等来扩充所谈的范围,使谈话向纵深发展。

 

反应式的倾听使谈话更近一层。对于说话者刚刚讲过的话,聆听者予以解释,“反应”给对方,这样可以向说话者表明“你的意思我了解”。如说话者会说“我累得连想事情都不行了”,听话者可以说“听你的意思,你好像压力太大,心力都耗尽了”,反应式的倾听不是让听话者变成被动的“应声虫”,而是让说话者明白听着已把话听进去,且明白自己在说什么,这样好让说话者思考下一件事情,而不会被打扰,听者也可因此得到有用信息,好尽力帮助到说话者。

 

有效的倾听是留心对方说话的腔调,让对方将说话延伸扩展开去,从而扩大思考,甚至在说话过程的本身为自己找到可能的出路,无需听者给建议。人在为某一境况所苦的时候,他人的劝告通常是帮不上忙的,何况丧亲者得到的讯息太多,给予劝告只会使他们原本就倍感压力的处境更加混乱。

 

敏锐的倾听是指听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说话者的思绪情感上,而不是只顾着自己。包括眼神的接触,切忌别人在说话,你眼神游离,甚至在看房间的摆设等,这会使说话者以为你对房间的关心胜过对他们的关心。身体语言也很重要,在我们倾听的时候,适时在他们肩上拍拍是很重要的,或是握握他们的手等。此外在发问中表达关切也很重要,“发问就像一条河流的岸边地形,会影响交谈的流畅。”发问为双方间的鸿沟架起了沟通桥梁,当然发问的内容不要冒犯人家,或是鲁莽,而是要表达我们的真正关心对方的切身问题。不要说一些大而空的客套话,如“你还好吗?”,而是问较为具体的问题,如“现在你一个人生活,吃睡作息都正常吗?”当然,上面已经提到,对因特殊原因死亡的丧亲者来讲,除非对方提起,我们不要鲁莽提问。

 

  还在学习中,愿我们学会安慰的艺术,好陪伴悲伤者走过哀痛!让他们感受到“此刻有你真好!”

 

                                                               《此刻有你真好》——学会安慰悲伤者的艺术(一)

                                                            2008年6月2日1:03分

相关文章:

《灾难过后需要重建什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1fb6d01009cqk.html

 

欢迎进入:

 

《此刻有你真好》——学会安慰悲伤者的艺术(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