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经 恒卦第三十二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习与思考 |
下经 恒卦第三十二 1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译文】《恒卦》:顺畅,将不会招致灾祸,有利于去占卜,有所行动则有利。
《彖传》说:恒,有恒久的意思。阳刚处在上,阴柔处在下。雷与风相互感应推进事物发展,做到谦恭而相互顺从地行动,刚柔相济,所以把它叫做《恒卦》。《恒卦》卦辞说“顺畅,将不会招致灾祸,有利于去占卜”,是说长久地坚持正道。大自然固有的客观规律是恒定不变的,而且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有所行动则有利”,是说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周而复始的。太阳月亮遵循大自然固有的客观规律就能长久地普照万物,四季交替变化能使作物茁壮成长,圣人长久地坚守正道进行教化,就能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通过观察研究恒久之道,我们就不难发现天地万物瞬息万变的规律!
《象传》说:《恒卦》是巽在下、震在上,巽为风、震为雷,此卦象为风雷交加,二者相辅相成,长久地哺育万物,所以把它叫做《恒卦》。君子应当长久地坚守正道。
【启示】《恒卦》教导人们处事要有恒心。但这里的“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意思,而是恒中应有变,变中要有恒,是恒是变,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原文】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译文】初六:过分地追求恒久,去占卜得到凶险的预兆,没有什么好处。
《象传》说:过分地追求恒久,去占卜得到凶险的预兆,是因为开始就求深入。
【启示】这一爻告诉我们,追求恒久,没错,但过分追求恒久,就成了强迫别人做事,就会给自己带来凶险。
【原文】九二:悔亡。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译文】九二:后悔自己没有坚守正道。
《象传》说:《恒卦》的九二爻说后悔自己没有坚守正道,恰恰是因为它能够长久地坚守中正。
【启示】这一爻告诉我们,做错事能有所醒悟,恰恰反映了自己能长久地坚守正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告诉我们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能及时改正错误正是坚持正道的表现。
【原文】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译文】九三:不能长久地保持美好的德行,就要承受羞辱,卜问有灾祸。
《象传》说:不能长久地保持美好的德行,这表明贪功冒进,没有恒心,结果不为人民所容。
【启示】这一爻告诉我们,要长久地坚持美好的德行。
【原文】九四:田无禽。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译文】九四:打猎归来,见不到捕获的猎物。
《象传》说:长期处在不适当的位置,怎么能捕到猎物呢?
【启示】这一爻暗示我们,执恒不要太机械、太执著了。
【原文】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译文】六五:始终保持美好的德行,去占卜,妇人可以得到吉祥的预兆,丈夫则遭遇灾祸。
《象传》说:女人贞洁守道可以获得吉祥,是说女人一生只应该嫁一夫。男人处理事务应果断,顺从妇女就会遭遇凶险。
【启示】这一爻告诉我们,既要恪守一般的道德,又应当各有其序,即我们做事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原文】上六:振恒,凶。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译文】上六:犹豫不决,将遭遇凶险。
《象传》说:统治者经常更改政策,结果终将一无所成,不会有所建树。
【启示】这一爻告诉我们,作为统治者,办事要果断,立场要坚定。
【疑难解析】浚恒,贞凶,无攸利
“浚恒,贞凶,无攸利”的大意是:过分地追求恒久,去占卜得到凶险的预兆,没有什么好处。我们常常说做事要有恒心,感情要专一,而这里却说“过分地追求恒久,去占卜得到凶险的预兆”,这是为什么呢?
“浚恒,贞凶,无攸利”是恒卦初六的爻辞。初六为阴居阳位,所以这里的“过分追求恒久”的真实含义是:急切地与别人深交或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一般说来,急切地与别人深交或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会给自己招来凶险:
一是由于初次接触,别人对你还有戒备,不愿与你深交,而你却相信“真正的友谊要天长地久”或“真正的爱情要以身相许”,并强迫别人相信,这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一方面别人对你处处提防,而你对别人却是一片衷心,所以一旦别人禁不住外界的干扰而失信于你,你的心里往往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很可能会对别人打击报复,从而引起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另一方面,别人会觉得你的心理不正常,因为深切的友谊或真正的爱情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是急切地让别人认同你的观点,往往造成在别人对你的观点还不理解时,就强迫别人认可,这样必引起别人的强烈反感,从而跟你对着干,成为你行动的阻力。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的大意是:不能长久地保持美好的德行,就要承受羞辱,卜问有灾祸。
首先我们要懂得,造成不能长久地坚持美好的德行,有两种原因:一是贪功冒进;二是不能忍受为保持美好的德行而受的苦难。如是第一种原因造成的,这就表明我们成为名利的奴隶,奴隶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吗?如是第二种原因造成的,这就表明我们是生活的弱者,禁不住生活的磨炼,就好比温室的花朵,一旦条件改变,便被摧毁。所以,无论是第一种原因造成的,还是第二种原因造成的,都会给我们带来坏的结果。
再说,一步登天只在神话里有,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登上成功的殿堂。这就要求我们要恒久地走正道,而长久地保持美好的德行是走正道的强有力的保障。所以,不长久地坚持美好的德行,就会半途而废。
振恒,凶
“振恒,凶”的大意是:犹豫不决,将遭遇凶险。
一是因为办事不果断,就容易优柔寡断,当决策时不决策,造成误了良机。二是因为办事不果断,就害怕得罪人,不敢轻易地对自己的手下作公正的评价,结果造成贤明的人对他无信心——觉得他是昏庸无能之辈,无能的人滥竽充数。三是因为办事不果断,立场就不坚定,他今天听信A的话,制定了一个法令,明天听信B的话,又宣布废除。这样造成政局的不稳定,不利于老百姓的安居乐业。
“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暗示我们,选才要因人而用、因事而用,切忌草率待之。胡雪岩使自己的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每项工作都有合适的人来完成,从而提高了企业工作的整体效益。
灵活机动 任贤能因人而用因事而用
胡雪岩创业之初的资金,几乎都是借来的。第一笔生丝生意交割之后,胡雪岩立即着手开办药店、典当。这时的胡雪岩,两手空空,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资金。第一笔生丝生意做下来,表面上赚了18万,但仔细一算,除去各种费用和其他人的分成,他不仅分文不剩,甚至还有亏空。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他却又要投入大批资金,的确让人惊讶。就连十分佩服他的尤五、古应春,也提出疑问,认为他现有的钱庄、生丝就是两桩需要资金的生意,哪还有余力去开药店、典当?
胡雪岩却有自己的打算:阜康的进一步发展,有已经结成牢固伙伴的庞二支持;做生丝生意,仍由大家集股;药店可以打官府的主意;而典当,他则看中了苏州的富家公子。
原来胡雪岩开办洋庄,为求苏州学台何桂清的帮助,他去了一趟苏州;在苏州为解决阿巧姐的事情,又结识了苏州富家公子潘叔雅、吴季重、陆芝香等人。而此时正是太平军大举进攻苏、浙之时,苏州地面极不平静,一方面官军与太平军交战的江南大营就在这一带,官军打仗,保民不足却骚扰有余,令这些家藏万贯的富家公子们整日提心吊胆,另一方面太平军也步步逼近,大有横扫江浙,入主东南之势,这当然更让这些富家公子们害怕,因此这帮富家公子都有心避难到上海。这些富家公子的房屋、田产自然不能带到上海去,但他们却有大量的现银。他们知道胡雪岩是钱庄老板,因而想借胡雪岩的钱庄,把这些现银带到上海去。这笔现银大概有20多万。
胡雪岩为这些阔少将这20多万现银如何使用做了筹划,他建议将这些现银存入钱庄,一半做长期存款,以求生息;一半做活期存款,用来经商。存款的钱庄以及生意的筹划,都由胡雪岩一力承当,总的原则是动息不动本,以达到细水长流的目的。
其实,当初这些富家公子们向胡雪岩提出自己的要求时,胡雪岩并不打算接受他们的存款。他知道这些人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善于挥霍而不善理财,到了上海,如果任由他们坐吃山空,要不了多久,他们也就只能靠借贷生活。而且,凭自己的经验,胡雪岩知道,这帮阔少,往往既不切实际又不辨好歹,和他们打交道,常常会吃力不讨好。不过,他转念一想,也发觉自己又遇到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这些阔少不是急功近利,能够听自己的建议放远了看,对自己的生意不是有很大的帮助吗?有了这20多万可以长期流动的资金,什么事情不能干呢?
于是就有了胡雪岩为这帮富家公子的精心筹划,也有了要利用这帮富家公子交给自己的20多万两银子开办典当的计划。按当时情况,有5万两本金,就可以开出一家不大不小的当铺,有这20多万,就足够了。于是,胡雪岩的典当就这样开办起来。
【事例二】
“振恒,凶”暗示我们,作为领导,办事要果断,立场要坚定。康熙遇到噶礼搬弄是非的情况,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给噶礼当头一棒,让忠良之臣放心,让奸佞小人死心,气氛顿时为之一新。
当机立断康熙帝迎面一击怒斥噶礼
康熙末年,江南总督噶礼贪婪骄横,尤其喜欢诬陷别人。当时,苏州知府陈鹏年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因看不惯噶礼的所作所为,经常与他发生矛盾。噶礼由此怀恨在心,想方设法寻找机会,欲将陈鹏年置于死地。
康熙对噶礼的每一次诬告都心中有数,并不介意,他还劝噶礼与陈鹏年和平共处,同为天下百姓和国家着想。他还认为陈鹏年很有才华,便将他调到京城任编修。
噶礼对陈鹏年恨之入骨,不肯罢休。他又密奏康熙,说陈鹏年写过一首《游虎兵》的诗,诗中有些句子对康熙怨恨不满,所以应从重整治,他并将原诗呈给康熙。
康熙仔细阅读了陈鹏年的诗,并未见到陈鹏年诗中有任何对自己怨恨之心,再仔细研读噶礼的密奏,他看出噶礼深有意图,欲将陈鹏年置于死地。
于是,康熙召集众臣,在朝堂上当众宣布:
“噶礼总爱搬弄是非,苏州知府陈鹏年稍有一点声誉,他就想方设法加以诬陷,还密奏陈鹏年的诗中有怨恨不满之心。我细读之后,并未见诗中有这种意思,再细看噶礼的奏章,满篇欲置陈鹏年于万劫不复之言辞,这不是诬告吗?凡卑鄙猥琐的小人,其手段伎俩,大都是这样的!我岂能受这种小人的欺骗?以后如果有人再敢诬陷他人,我决不轻饶。”
康熙说完,将噶礼的密奏和陈鹏年的诗扔在地上,并让各位大臣传阅,噶礼自讨没趣,窘迫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康熙给噶礼这当头一棒,的确是杀一儆百。那些心X狭窄、心术不正,喜欢嫉恨、诬陷别人的大臣顿时心生恐惧,不得不收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