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的灵魂在管理你的肉体,如同照看一个孩子。孩子玩积木疲了,保持状态让他继续玩下去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给他更多的积木,二是帮助他搭出更多的花样,而后者就会需要你的思考与规划了。
决胜自己未来五年的大策略,其实这个设问本身就是答案,与其说是个课题,不如说是种意识,有这种意识不断自我对话的人,会本能把长短线安排好。而生命旅程的规划,可以有进程中的失误,但不能有方向性的错误,因为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却是永远的遗憾。
这是个涉及生涯规划的思考。目的在于掌握住现在,看得见未来,促进你不断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包括如何成长、学习、谋生及生活,是一连串思考、选择、计划、打拼、发展的终生历程。
这种自我互动的思考是个痛苦的发现过程:先觉知、有意愿、量己力、衡外情、订目标、找策略、重实践、善反省、再调整、重出发的循环历程。而第一步的觉知就是要认清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要到那里去?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想过怎样的人生,我有那些生涯资产及战力?我要如何达到目的?
呵呵,想起来很累是吧?都说人各有命,其实命运只负责洗牌,玩牌的却是我们自己。
三十岁以下的伙伴,通常的思考是横向比较型的。
如关注名人出道时年龄等,看到康熙皇帝在23岁的时候已经贵为一国之君,绩伟功丰,就很沮丧;但又看到同治皇帝在23岁时已经死了四年了,又平衡了;甚至在饭堂排队打饭时,最大的欣慰不是前面的人越来越少,而是后面等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比较心理常常导致的结果是,要么骄兵必败,要么郁卒自灭。
三十岁以上尤其是奔四的人,会是思维转型的分水岭,思考是纵向延伸型的。前15年,追求的是量化上有没有成功;后15年,追求的是质化上有没有意义。从物质上活得实在,到精神上活得自在。感觉被欣赏,人格被尊重,成就被肯定;最终期望是,生而能尽欢,死而能无憾。
毕竟,人生不应该是电线杆子,成功的人生,胜于成功的事业。
在这个变革与不断变革的时代,生涯规划是让你写出最好人生的剧本,并努力实现它的一种机会。等你从“奔腾”,到“微软”,到“松下”,最后到“联想”时,呵呵,再用佛理心释,来产生快乐源泉吧:知足、无求。尽责、无怨、宽容、感恩、舍得、放下、忘记。当然,时有冲动,说明你对生活有激情,可要总是冲动,倒说明你还不懂生活。天天写剧本的幻想狂我想你一定见的不少,最后的剧本往往都是《心碎乌托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