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漳圣王"陈政 陈元光

(2009-12-30 11:27:06)
标签:

府兵

漳江

土著居民

陈元光

漳州

杂谈

"开漳圣王"陈政 陈元光"开漳圣王"陈政 陈元光"开漳圣王"陈政 陈元光"开漳圣王"陈政 陈元光"开漳圣王"陈政 陈元光"开漳圣王"陈政 陈元光"开漳圣王"陈政 陈元光
  陈元光
 
 "开漳圣王"陈政 陈元光
   

云霄:陈政陈元光父子连体雕像春节前展出(图)

    本报讯预计春节前,一座高8.19米的陈政、陈元光父子连体雕像,将出现在云霄县将军山公园。雕像主体安装工程现已进入收尾,工作人员正忙着打磨雕像接点,拆除施工脚手架。

  这座陈政父子雕像,由云霄籍美术家、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副教授汤志义,根据开漳史料设计,泉州石雕厂具体施工。雕像由整块花岗岩雕制而成,连底座高8.19米,人物雕像高6.69米,意为公元669年陈政父子奉旨进入闽地;底座高1.50米,意为陈氏五代人治理漳州长达150年。

  雕像为全身站像,身着战袍,目注台湾海峡,“陈政”手指前方,象征着父子为平定闽南啸乱和开发建设闽南而运筹帷幄。雕像前面有一个古朴的中华鼎,身后还有弧形功德碑,上面镌刻着开漳历史。
    N本报记者蔡伟艺    通讯员王一雄    林榕庆文/图  [责任编辑:马庆伟   来源:海峡都市报]
厦门网   http://www.xmnn.cn   2008-01-29 07:53
"开漳圣王"陈政 陈元光
 
    陈政,唐岭南行军总管、副诸卫上将,字一民(616~677)。
    陈元光,陈政之子,首任漳州剌史、威惠灵著王、开漳圣王,字廷炬(657~711)。
    陈政父子原籍河南固始,唐高宗时受命率府兵三千人并将士眷属来到泉潮之间的蛮荒地带,平定动乱和从事生产开发,父死子继,经过三代人努力,终于奏请朝廷在漳州、漳浦设立州县,陈元光首任漳州剌史,历代追封为威惠灵著王、开漳圣王等。
    据宋代《威惠庙集》和南宋《仙溪志》所载,来闽后长期以枫亭为后方基地,安家陈庐园。陈政墓在枫亭赤湖,陈庐园中有灵著王古庙,宋南康郡王陈洪进是陈政在枫亭的十一世后裔。
 
 根在中原
    唐代高宗时期,东南沿海购乐学的泉州等地匪患作乱,陈政、陈元光你子受命率领府兵三千多前往福建,平安菲乱,陈元光更是扎根东南四十余年,奏请朝迁设置漳州府,迁河南等地百姓八十余姓、一万多人南下福建,开垦边地、富强一方,使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相结合,立下不世之功。
  闽地绥安,山越汰溪桃源洞头领歼基伦带领手下前往绥安镇,将自己喜欢购乐学的山越女子阿螺从汉人购乐学的客栈里抢了回来。敖基伦购乐学的父亲得知阿嫘与汉人偷情购乐学的消息,勃然大怒,下令国呆炉点火,要烧死阿嫘。阿嫘购乐学的母亲为救女儿,撞死在了祭坛,敖基伦以死相求,争执之中,敖基伦失手将父亲刺死。敖大丰临死前把洞主购乐学的位置传给了儿子,并嘱咐所有购乐学的仇恨都记在汉人购乐学的账上,敖基伦向父亲发誓,此生与汉人不共戴天……
  陈谦联合敖基伦,聚首十八洞洞主,提出与山越百族合兵造反,攻打泉、潮两州,建立自己东南政权购乐学的建议。为报父仇,敖基伦率山越寨兵突袭唐军柳营江大营,随后又杀到绥安城内,在那里杀人放火,肆意掳掠。一夜之间,绥安城里火光冲天,哭喊连天。朝廷接到加急紧报,得知闽南蛮僚啸乱又起,在大臣苏味道张文瓘向武则天力誎之下,唐高宗任命陈政前往闽地,平定匪乱,这样陈政陈元光父子开始一生漫长购乐学的征战……
  二十三年后,陈元光前往台湾购乐学的船上,恰逢船上有一位老者,陈元光让他为自己梳理头发。不料,眼前购乐学的老者正是怀有满腔仇恨购乐学的敖基伦。敖基伦把尖刀刺入了陈元光购乐学的胸口,完成了复仇购乐学的使命,然后,跪倒在陈元光脚下,抹脖自尽。陈元光死后,从唐玄宗开始,先后有六位皇帝为他加封,最终乾隆封他为“开漳圣王”。
 

  陈政,字一民,号素轩,河东人,迁居光州固始县(今河南固始县)。生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青年时随父陈犊(字克耕)从唐太宗打天下,攻克山西临汾等郡县,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陈政之子。唐显庆二年(657年)出生,从小聪明过人,通儒术,尤精兵法。
  唐总章二年(669年),闽、粤交界地区土著叛乱,唐高宗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命其率府兵3600名、战将123员入闽征讨,到闽、粤交界的地方驻防屯垦。陈政率府兵来到柳营江(今龙海九龙江)畔,打败当地土著居民武装,曾乘胜进军至梁山盘陀岭下。在土著武装大规模反击下,唐军寡不敌众,退回九龙山(今龙海市九龙岭)据守,并向朝廷请发援兵。
  咸亨元年(670年),唐高宗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军校58姓入闽增援。陈元光及其祖母魏箴随军同来。陈敏、陈敷在浙江江山途次病故,队伍由魏氏率领入闽。陈政军得到增援后,便到柳营江上游“结筏连渡”,从小道进攻,擒杀蓝、雷两位土著首领,平了36个山寨。又把队伍带到梁山外之云霄镇,在火田村建宅驻扎,从事耕垦。陈政曾经指云霄江水对父老们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云霄江遂名“漳江”,而后来“漳州郡”、“漳浦县”的命名,亦皆本此。
  陈政镇守闽南共9年,仪凤二年(677年)病故,谥忠肃。由其21岁子陈元光世袭左郎将军职,代父统率兵众。同年,广东碙州陈谦连结土著苗自成、雷万兴等攻陷潮阳县城,闽、粤震动,当地守将不能制。陈元光提兵深入敌垒,“俘馘万计,岭表悉平”。永隆二年(681年),在盘陀岭下,又打败土著的主力军,迫其降附,遂移镇漳浦,渐开西北诸山洞,拓地千里。永淳二年(683年),朝廷授陈元光为岭南行军总管,进阶正议大夫。
  陈元光对待土著居民,刚柔并用,恩威兼施,划地建立“唐化里”,专门收容归附的土著居民,还在经济上给予优待,如免其赋税徭役,帮助解决种子、农具的困难等,使百姓安居乐业。
  与此同时,陈政、陈元光领导府兵及其眷属“辟草莽,斩荆棘,建宅第”,进行生产建设。把故绥安、兰水的无主荒地,按人丁分配到户,让其开垦。为解决农田灌溉,陈元光亲率府兵在漳江上游截江筑陂,名曰“军陂”(全长120米,底宽、陂高各4米)。并沿山开渠,一直延伸到火田村的七埔洋,受益农田面积达1000余亩。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晒盐、制茶、造纸、纺织等手工业也相继出现。闽南地区荒芜落后的面貌迅速发生变化。
  经过陈元光近10年的努力,闽南地区政治、经济状况有了显著变化,但土著的反抗并未止息,“元凶既诛,余凶复起”。陈元光认识到光靠武力镇压不是办法,“倘欲生全,几致刑措,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因此向朝廷请求“置州县,以控岭表”。垂拱二年(686年),朝廷采纳陈元光建议,于十二月增置漳州郡,治所设在陈元光屯兵的梁山下、漳水南(即原绥安县故址)。下辖漳浦、怀恩2县,并以陈元光为州刺史,还授之“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的权力。与此同时,朝廷晋升陈元光为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上轻车都尉兼朝散大夫。
  从此,陈元光选贤任能,加强州政建设。任丁儒为别驾,许天正为本州司马,以李伯瑶领本州牧事参军,以卢如金、涂本顺、戴沙孙、涂光彦分别任司仓、司田、司户、司法四参军事。这些人都能忠于职守,积极协助陈元光施展宏图,在开发漳州中做出贡献。
  陈元光很重视教育,在漳州首创乡学,建立“松州书院”,招收40人入学,还在州衙设一“文学”官员,负责管理教育工作。随着学校的兴建,漳州地区能文善诗者逐年增多,社会风尚迅速改善,“民风移丑陋,土俗转酝醇”。
  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土著首领雷万兴、苗自成之子又在潮州聚众起事,并率众潜抵岳山。陈元光仓促率轻骑抵御,被土著首领蓝奉高刀伤致死。
  陈元光从14岁入闽,到55岁去世,任漳州刺史26年,在开发建设漳州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在其统治的后期,漳州地区“北抵泉、建,南逾潮、广,东接岛屿,西抵虔、抚,方数千里”,不但“无烽火之警,号称乐土”;而且改变了“荒榛如是,几疑非人所居”的荒凉面貌,出现了“花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的繁荣景象。陈元光死后,唐睿宗诏赠豹韬卫镇军大将军,赐谥忠毅、文忠。百姓画像祀之,尊其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儿子陈珦、孙子陈沣、曾孙陈谟,都曾出任漳州刺史,在开发、治理漳州中,都立有功绩。

 

河东(运城)是客家人的根源所在,开漳圣王是运城人

【千古黄河◎华夏之源】

       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九《隋书》(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

   开漳圣王陈元光祖父,陈茂,河东猗氏人(运城市临猗县)也。家世寒微,质直恭谨,为州里所敬。高祖为隋国公,引为僚佐,遇待与圆通等。每令典家事,未尝不称旨,高祖善之。后从高祖与齐师战于晋州,贼甚盛,高祖将挑战,茂固止不得,因捉马鞚。高祖忿之,拔刀斫其额,流血被面,词气不挠。高祖感而谢之,厚加礼敬。其后官至上士。高祖为丞相,委以心膂。及受禅,拜给事黄门侍郎,封魏城县男,每典机密。在官十馀年,转益州总管司马,迁太府卿,进爵为伯。后数载,卒官。子政嗣。

     政字弘道,倜傥有文武大略,善钟律,便弓马。少养宫中,年十七,为太子千牛备身。时京师大侠刘居士重政才气,数从之游。圆通子孝常与政相善,并与居士交结。及居士下狱诛,政及孝常当从坐,上以功臣子,挞之二百而赦之。由是不得调。炀帝时,授协律郎,迁通事谒者,兵曹承务郎。帝美其才,甚重之。宇文化及之乱也,以为太常卿。后归大唐。

 

     开漳圣王陈元光父,陈政,河东猗氏人也。公元669年(总章二年),闽中曾镇府年老乞休,又因泉(治今福州)"蛮僚"啸乱,唐廷遣戎卫归德将军陈政更代,晋升陈政为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人入漳。此时,福建多为狂锋獠之地,百事待兴。入漳伊始,受尽劳累病苦。陈政所率唐军来到柳营江畔(今江东)扎营,并打退少数民族武装,进军盘陀梁山之下。后来,少数民族首领组织更大规模的狙击,陈政以众寡不敌退守九龙山(今九龙岭),且耕且守。同时,奏请增兵,朝命以陈政之兄陈敏、陈敷带领五十八姓军校南下支持。公元670年(唐咸享元年),陈敏兄弟奉母魏箴与年仅十四岁的陈元光同行。至须江县(今浙江省江山县)地,陈敏、陈缚不幸相继病逝。陈政迎其母,葬二位兄长于汉兴(今福建浦城),领众军校入闽会合。陈政采纳军咨祭酒丁儒之策,瓦解柳营江西少数民族武装,教化西北山峒的黎民,围歼少数顽固之敌于蒲葵关下,打通了南进的道路,于是,进屯梁山外的云霄镇。在边事稍有安息时,便建宅于云霄火田村居住。

     他曾经渡云霄江,指着江水对父老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山西长治),因改云霄江名为漳江"此即后来,以漳命州名的来由。公元677年(唐仪凤二年)四月,陈政病故于军中,享年六十二岁。公元1150年(南宋绍兴二十年),追封陈政祚昌开佑侯。

 

      何谓“河老”?   饶宗颐先生在40年代主编《潮州志》的时候,对“河老”人进行过一番考证。他认为,“河老”的确是指直接(即不经由福建)来自中原一带的士民,也的确是始自陈政、陈元光父子及其将卒之入潮定居。但是,他认为所谓“河老”并非“河南老”,而是“河东老”。

     据记载,陈氏当年所带将卒共有二批,首批为陈政率领的5600名的府兵;第二批为陈敏、陈敷(陈政的二位兄长),所带援兵军校共计58姓。这就成为中原的旧族继秦朝谪戌和西汉余善所带8000兵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入潮定居。所以,将陈氏及其部众视为潮地汉人先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确是没错的。但是,陈氏及其部众主要是河东人,而不是河南人,如陈氏本身就是河东人氏。河南《光州志》说元光为光州人,那是牵强之说。唐时光州不属河南,而属淮南。如果元光是光州人,为什么不称“淮老”呢?《揭阳县志》说元光“先世家颖川”,不悉何据;“先世”一词,也十分含糊。其实,早在唐朝时,林宝就在其所编的《元和姓纂》中载明:“鹰扬将军陈元光,河东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此后,宋朝朱翌《威惠庙记》也说:“陈元光,河东人。”

     那么,河东究竟是什么地方呢?这在《辞海》、《辞源》里面都有明确的解释。如《辞海》的“河东”条说:“河东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今山西运城)。《潮汕新字典》等字书将“河老”人释为来自河南东部,应是对“河东”一词的曲解。

     此外,《漳州志》的陈政本传,还谈到陈政屯兵云霄,曾渡绥安溪。其母魏氏夫人捧清水而饮,深情地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潮州大巷的《陈氏族谱》也谈及陈政在唐太宗时,曾率领五万精兵,攻取霍邑、临汾等地。上述上党、霍邑、临汾都属河东,足见陈氏父子与河东关系的密切,正是其为河东人的有力佐证。

     根据唐朝就近征发,战时为兵,平时务农的府兵制,陈氏所率将卒,无疑也多为河东人。如陈政的副将许陶与陈元光的副将许天正父子,就是山西太原人。许氏族谱虽有“望出汝南”之说,但温廷敬已在《许申传》注解中指出:汝南许氏自许邵、许慎之后,已无所闻,仅存唯有太原一支。又据考证,许陶之父许克华,曾助李世民征讨临汾等地。可见,至迟在许天正的祖父辈,许氏即已定居山西了。

    近年,有专家认为,陈政、陈元光父子之部众不可能远自河东一带,万里迢迢,浩浩荡荡地带到闽南、粤东,因而疑为是就地招募之兵。但考诸历代用兵,均是如此,秦、汉的伏波、楼船之师,就是例证。而且,唐初潮州一带人口稀少,充其量也不外4000多户,根本不可能招募到那么一支陈氏大部队。即便为就地招募部分队伍,也应是以河东人为主体的中原移民。

     唐代由河东入潮者,还不止是陈政、陈元光之将卒。如释维俨,本河东绛(山西运城新绛县)人,抵潮阳西山师事惠照。东津刘氏,也世居河东,于唐末迁居于潮。

     正由于河东人曾经大量徙居闽南和潮汕一带,所以山西方言与闽南方言多有相通之处。饶宗颐先生就曾指出;潮汕的特殊声b、g二音,就是出自mb,ng;mb,ng二音仅见于山西的运城、临汾等地。这也可证明陈氏及其部将主要来自河东。

     但这并不是说,“河老”人之中没有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的部众就当有不少河南人。所以,确切地说,“河老”应是直接由中原入潮定居的河东(即山西)人以及河南人的统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