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漳圣王"陈政 陈元光

标签:
府兵漳江土著居民陈元光漳州杂谈 |
云霄:陈政陈元光父子连体雕像春节前展出(图)
这座陈政父子雕像,由云霄籍美术家、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副教授汤志义,根据开漳史料设计,泉州石雕厂具体施工。雕像由整块花岗岩雕制而成,连底座高8.19米,人物雕像高6.69米,意为公元669年陈政父子奉旨进入闽地;底座高1.50米,意为陈氏五代人治理漳州长达150年。
雕像为全身站像,身着战袍,目注台湾海峡,“陈政”手指前方,象征着父子为平定闽南啸乱和开发建设闽南而运筹帷幄。雕像前面有一个古朴的中华鼎,身后还有弧形功德碑,上面镌刻着开漳历史。
闽地绥安,山越汰溪桃源洞头领歼基伦带领手下前往绥安镇,将自己喜欢购乐学的山越女子阿螺从汉人购乐学的客栈里抢了回来。敖基伦购乐学的父亲得知阿嫘与汉人偷情购乐学的消息,勃然大怒,下令国呆炉点火,要烧死阿嫘。阿嫘购乐学的母亲为救女儿,撞死在了祭坛,敖基伦以死相求,争执之中,敖基伦失手将父亲刺死。敖大丰临死前把洞主购乐学的位置传给了儿子,并嘱咐所有购乐学的仇恨都记在汉人购乐学的账上,敖基伦向父亲发誓,此生与汉人不共戴天……
陈谦联合敖基伦,聚首十八洞洞主,提出与山越百族合兵造反,攻打泉、潮两州,建立自己东南政权购乐学的建议。为报父仇,敖基伦率山越寨兵突袭唐军柳营江大营,随后又杀到绥安城内,在那里杀人放火,肆意掳掠。一夜之间,绥安城里火光冲天,哭喊连天。朝廷接到加急紧报,得知闽南蛮僚啸乱又起,在大臣苏味道张文瓘向武则天力誎之下,唐高宗任命陈政前往闽地,平定匪乱,这样陈政陈元光父子开始一生漫长购乐学的征战……
二十三年后,陈元光前往台湾购乐学的船上,恰逢船上有一位老者,陈元光让他为自己梳理头发。不料,眼前购乐学的老者正是怀有满腔仇恨购乐学的敖基伦。敖基伦把尖刀刺入了陈元光购乐学的胸口,完成了复仇购乐学的使命,然后,跪倒在陈元光脚下,抹脖自尽。陈元光死后,从唐玄宗开始,先后有六位皇帝为他加封,最终乾隆封他为“开漳圣王”。
陈政,字一民,号素轩,河东人,迁居光州固始县(今河南固始县)。生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青年时随父陈犊(字克耕)从唐太宗打天下,攻克山西临汾等郡县,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陈政之子。唐显庆二年(657年)出生,从小聪明过人,通儒术,尤精兵法。
唐总章二年(669年),闽、粤交界地区土著叛乱,唐高宗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命其率府兵3600名、战将123员入闽征讨,到闽、粤交界的地方驻防屯垦。陈政率府兵来到柳营江(今龙海九龙江)畔,打败当地土著居民武装,曾乘胜进军至梁山盘陀岭下。在土著武装大规模反击下,唐军寡不敌众,退回九龙山(今龙海市九龙岭)据守,并向朝廷请发援兵。
咸亨元年(670年),唐高宗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军校58姓入闽增援。陈元光及其祖母魏箴随军同来。陈敏、陈敷在浙江江山途次病故,队伍由魏氏率领入闽。陈政军得到增援后,便到柳营江上游“结筏连渡”,从小道进攻,擒杀蓝、雷两位土著首领,平了36个山寨。又把队伍带到梁山外之云霄镇,在火田村建宅驻扎,从事耕垦。陈政曾经指云霄江水对父老们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云霄江遂名“漳江”,而后来“漳州郡”、“漳浦县”的命名,亦皆本此。
陈政镇守闽南共9年,仪凤二年(677年)病故,谥忠肃。由其21岁子陈元光世袭左郎将军职,代父统率兵众。同年,广东碙州陈谦连结土著苗自成、雷万兴等攻陷潮阳县城,闽、粤震动,当地守将不能制。陈元光提兵深入敌垒,“俘馘万计,岭表悉平”。永隆二年(681年),在盘陀岭下,又打败土著的主力军,迫其降附,遂移镇漳浦,渐开西北诸山洞,拓地千里。永淳二年(683年),朝廷授陈元光为岭南行军总管,进阶正议大夫。
陈元光对待土著居民,刚柔并用,恩威兼施,划地建立“唐化里”,专门收容归附的土著居民,还在经济上给予优待,如免其赋税徭役,帮助解决种子、农具的困难等,使百姓安居乐业。
与此同时,陈政、陈元光领导府兵及其眷属“辟草莽,斩荆棘,建宅第”,进行生产建设。把故绥安、兰水的无主荒地,按人丁分配到户,让其开垦。为解决农田灌溉,陈元光亲率府兵在漳江上游截江筑陂,名曰“军陂”(全长120米,底宽、陂高各4米)。并沿山开渠,一直延伸到火田村的七埔洋,受益农田面积达1000余亩。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晒盐、制茶、造纸、纺织等手工业也相继出现。闽南地区荒芜落后的面貌迅速发生变化。
经过陈元光近10年的努力,闽南地区政治、经济状况有了显著变化,但土著的反抗并未止息,“元凶既诛,余凶复起”。陈元光认识到光靠武力镇压不是办法,“倘欲生全,几致刑措,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因此向朝廷请求“置州县,以控岭表”。垂拱二年(686年),朝廷采纳陈元光建议,于十二月增置漳州郡,治所设在陈元光屯兵的梁山下、漳水南(即原绥安县故址)。下辖漳浦、怀恩2县,并以陈元光为州刺史,还授之“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的权力。与此同时,朝廷晋升陈元光为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上轻车都尉兼朝散大夫。
从此,陈元光选贤任能,加强州政建设。任丁儒为别驾,许天正为本州司马,以李伯瑶领本州牧事参军,以卢如金、涂本顺、戴沙孙、涂光彦分别任司仓、司田、司户、司法四参军事。这些人都能忠于职守,积极协助陈元光施展宏图,在开发漳州中做出贡献。
陈元光很重视教育,在漳州首创乡学,建立“松州书院”,招收40人入学,还在州衙设一“文学”官员,负责管理教育工作。随着学校的兴建,漳州地区能文善诗者逐年增多,社会风尚迅速改善,“民风移丑陋,土俗转酝醇”。
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土著首领雷万兴、苗自成之子又在潮州聚众起事,并率众潜抵岳山。陈元光仓促率轻骑抵御,被土著首领蓝奉高刀伤致死。
陈元光从14岁入闽,到55岁去世,任漳州刺史26年,在开发建设漳州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在其统治的后期,漳州地区“北抵泉、建,南逾潮、广,东接岛屿,西抵虔、抚,方数千里”,不但“无烽火之警,号称乐土”;而且改变了“荒榛如是,几疑非人所居”的荒凉面貌,出现了“花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的繁荣景象。陈元光死后,唐睿宗诏赠豹韬卫镇军大将军,赐谥忠毅、文忠。百姓画像祀之,尊其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儿子陈珦、孙子陈沣、曾孙陈谟,都曾出任漳州刺史,在开发、治理漳州中,都立有功绩。
河东(运城)是客家人的根源所在,开漳圣王是运城人
【千古黄河◎华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