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洋桥 安平桥边的落寞身影

(2009-11-26 09:11:45)
标签:

东洋桥

安海

东桥

桥墩

赵令衿

杂谈

                                       

东洋桥安平桥边的落寞身影

 桥影4

  晋江多桥,自古便有“桥梁甲闽中”之誉,一座桥便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不说安平桥这样仍在使用的古桥,也不说清机桥这类由华侨捐建的公路桥,更不说晋江大桥这般刚刚建成的现代化大桥,单只是隐在乡间的那些小桥,便有说不尽的渊源与风情。

  撇开新近建造的桥不说,如今有许多有着四五十年以上,甚至数百年历史的老桥依然履行着“桥”的职责,也有许多的老桥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若将晋江自古而今的这些桥做个梳理,分明便是一部活生生的晋江发展史。《地理》版陆续推出《桥影》系列,走近这些桥,去看看它们的过去和现在。

  ■本报记者 黄海莲/文

  陈巧玲/图

  池店

  御赐桥

  梅岭

  营边大桥

  吟啸桥

  安海

  1

  昔日长虹成残桥

  旧时安海有“安平八景”,其中一景称为“双桥跨海”。双桥者,一指“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一指黄墩境内的东洋桥。会与举世闻名的安平桥相提而论,东洋桥定非一般。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宋绍兴二十三年,太守赵令衿偕进士史进建。”按此一算,它已有858年的历史了。只是,与安平桥一样古老的东洋桥,却有着与安平桥完全不同的命运。当游客的脚步、摄影师的聚光灯都聚集到安平桥长长的身躯时,东洋桥却静默一隅独自梳理着自己仅存的几座桥墩……

  东洋桥有另外一个名字:安平东桥,安海人简称之为东桥。这个名字与安平桥是对应的,安平桥的另一个名字叫安平西桥。它们不仅名字相近,连建筑形式也是一样的:都是石墩石梁桥。东洋桥原长660丈,宽1.2丈,酾水242道,桥墩243座,桥上建有东西二亭。只是长度不及安平桥(长811丈),只有安平桥的三分之二,故而又被称为“三里桥”。那时,西桥、东桥横跨于安海港湾,形成“安海城边水若蒙,一桥西跨一桥东”的格局。登临桥边的高塔,远远近近的景色尽收眼帘,一幅“海畔双桥碧草连,东西形胜锁长川”的壮丽景观。

  这里的高塔并非单指安平桥头的西塔。西桥桥头有西塔,东桥桥头也有东塔,《安海志》载:“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癸酉,太守赵令衿造东洋桥成,乡人浙西转运使高惠连之后高仕舍地七亩造砖塔于桥头,曰‘龙兴塔’。”这座龙兴塔“塔高准西塔,大倍之,腹大丈余,下层无级”,一点也不比西塔逊色。只是年久失修,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一场接连半个月的大雨过后,东塔完全地损坏消失了。

  思古望今,西塔犹存,东塔无踪。每到端午时节,西塔周边热闹无比,而东塔却早已销声匿迹,连其塔左的昭惠庙,塔右的慈济宫一一不见,不为人所记起。

  消失的不为人所记起,情理之中。但东洋桥却还未完全消失,竟也鲜少有人记得,令人扼腕。

  要找到东洋桥,不熟悉安海街巷的人一定极为困难,比如我。第一次去东洋桥,是一个下午,由一个从小生活在桥边的黄墩村民陈山明领的路。坐在他的小摩托车后面,在安海的街巷里七弯八拐,那些街巷都极窄,且以“之”字形延伸,小摩托车以极慢的速度行驶着,四周那些房屋黑压压地盖下来,让人徒生小小的压迫感。

  小摩托车在一座小庙前停下,陈山明手指庙前一开阔地,说:那就是东桥了!一扇铁门,一堵白墙,墙上写着“危桥,禁止通行”,墙下一堆垃圾。桥在哪里?走到白墙前,终于见着那东洋桥:发黄的石板架在几座形状各异的桥墩上,桥面不宽,桥面中心掉落了一块石板,空留一个黑深深的窟窿。桥下的水极黑,将桥墩淹了四分之三,桥墩有方型、有船型,在黑水中行将不见。六十多岁的陈山明看着那些断桥黑水,连连摇头,“30年前我还带着儿子在这里游泳呢!”短短一句话,多少叹息与无奈。在他的记忆里,在不算遥远的过去,那桥上曾在端午举行过抓鸭比赛;每到天热时,桥下满是游泳的人,桥下常常有捕鱼的船驶过……

  我第二次去时,是绕了桥南那一头而去,站在桥南荒地望向桥北密密匝匝的房屋,桥显得越发的狭短了。彼时是上午十点半,桥下的水退无踪,留下黑漆漆的淤泥,一座座桥墩尽现于这黑得发亮的泥面之上。据晋江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林铅海及安海网友“孤行者”等人最新的测量,现在的东洋桥长58米,共留有14座桥墩。

  这两个数字是怎样的概念呢?对比一下便知。史载东桥原长660丈(宋元时一尺等于30.72厘米,十尺为一丈。故约2000米。有一说桥长1324米,数据何来未知。)!桥墩243座!

  无须我们用过多的词语来说明,短短几个数字,已说尽一切。那桥中间的窟窿就像是古桥张开口要说些什么似的,却又欲言又止……

  2

  条条桥石垒城墙

  话说至此,不禁要问:两桥的命运为何如此不同?

  细细查访,多有说辞。其中一个共同的说词便是先因拆桥石建城池而废桥,后因围海造田而彻底毁掉。可为什么独独只拆东桥,而西桥无恙呢?这恐怕要从东洋桥的位置说起。

  东洋桥横跨安海黄墩与东石井林之间,是旧时安海至东石的必经之路。那时,公路尚未开通,桥是通连两地的唯一捷径。故而,桥落成时,桥两岸的百姓无比欣喜。主持建造东洋桥的郡太守赵令衿也很高兴,在桥落成时,不但亲自撰写了《东桥碑记》,还满怀兴致地题咏曰:“为问安平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他在《东桥碑记》中写道,“向之临深履危者,今则阔步徐行,无复留碍。往来慰悦,老稚呼舞。观者山立,叹未曾有。”寥寥几句却尽情描绘出修桥后宜人的景色和民众欢喜的心情。

  只是,美景不变,人们的心情却变了。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犯安海城,为抵御倭寇的侵扰,晋江县令卢仲佃在安海以石筑城,才筑了一半,倭寇突然入侵,军民猝不及防,安海城陷,倭寇在城内烧掠一番而去。后来,安海乡贤、安徽池州知府柯实卿继续筑造,由于石料缺乏,于是就近拆东洋桥之石以做城基。那东洋桥上的石板大多长4~6米,平而直,是筑城的好材料,人们以抵倭护城为第一紧要之事,顾不得东洋桥的去与留了。条条桥石成了城墙上坚固的基石,城池成了坚固的堡垒,守卫着安海人们平静的生活。

  只是,如此一来,东洋桥便宣告废弃了,而且,这一废就是150多年。直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安海人施韬重建,后又废。无桥无路,来往通行诸多不便,乡人于是筑土堤为路,可是海浪涛涛,土堤经常被冲毁。道光元年(1821年),周仕泰、蔡时昭等人于是合力再造。那时,长桥复兴,“双桥跨海”的壮丽景观再一次出现在安海港。光绪五年(1879年),安海著名慈善家林瑞佑、林瑞岗兄弟合捐白银1500多两,对东洋桥进行了一次全面翻修,“凡直栏横槛,基址梭尖,一一重新坚固。”东洋桥面貌得以焕然一新。

  时间一下推进到了二十世纪,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民国时期修桥的历史,但是,残留的一个桥墩上赫然出现的几个模糊的字却告诉我们,人们一直都在维护着东洋桥。那桥墩上刻下的几个字是“民国丁卯”(即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此隐约可推测出那桥最后维修的时间。只是那时的东洋桥下,已渐渐淤积,人们开始在桥周围围海造田。在陈山明的记忆里,他懂事的时候,人们已经在桥周围搞种植了。

  再后来,到了上世纪60年代,沧海桑田,东洋桥的四周已成沃土,只留下一条海道。海上桥变成了路上桥,随着公路的发展,路上桥亦失去了作用。再后来,兴修水利工程时又拆东桥,年复一年,东洋桥的身躯一点一点地缩短,一点一点地消失不见……

  3

  块块碑记话沧桑 

  旧时的东洋桥,桥头有东塔、有昭惠庙、有慈济宫。如今,你还能看到塔,只是那是刻在两块石碑上的“永安宝塔”,一新一旧,镇守桥头。你也还能看到庙和宫,只不过不是昭惠庙,也不是慈济宫,而是东桥佛祖庙(也称东桥宫)。庙正对东洋桥,庙小,香火却不断。庙的右侧延伸出一间小小的殿间,里面立着重修东洋桥的碑记5方、公禁碑记2方,形成一个小小的碑林。

  在这个碑林里,有道光、光绪等年间修桥时的记录,如光绪五年的《重修东桥碑记》、道光十一年的《东桥碑》等等。《东桥碑》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立,是现存记载东桥历史最早的碑刻。里面记载了周仕泰及好义者捐资修桥的事迹,碑上写着:“道光元年,东石周君仕泰过焉心怆,先后乐输驾石为桥中间。好义者群然兴起,陆续营造,共襄厥成。自兹易危为安,化险为夷。往来人人履道坦坦矣。”

  除了这些修桥碑记,在碑林里还有两块具有特殊意义的公禁碑记。一为“公禁”,一为“育婴堂公禁”。“公禁”的碑上写着“三不许”,主要是警示居民不许侵占桥边,不许将垃圾倒于亭前等,带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而“育婴堂公禁”与东洋桥似无直接意义的关联。它的碑文上写着:“不许截途骗抱女婴,不许骗保变卖他人,违者请官究治。”碑上刻有“民国十九年春日公立”的字样。如此公禁碑类似现在的公告,依例,公告一般都贴于人群聚集或交通要道上。此碑立于东洋桥头,证明在那时,东洋桥头依然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地方。

  虽只是数块石碑,却可见彼时今日的不同。莫说东洋桥黄墩这头的黑水横流,臭气冲天,就连东石井林那头的小半截也面目全非,垃圾围桥!我们驱车从黄墩这头沿着东洋桥原先的方向去往井林,一条灰头土脸的土道在周边稀稀落落的树林里延伸,曾经填海成田的那些沃土,现在有的荒了,有的成了工厂,有的成排建起了民居,杂乱无章……回头看当时“公禁”碑上所记文字,那时的人们尚有意识地在保护安平东桥周边的环境,而如今的人们呢?

  ……

  古老的石碑,字迹皆已模糊,我轻轻抚摸那凹凸不平的字迹,猜想那刻下的年月,那刻下的故事。那曾经热闹的东洋桥,那曾经蜿蜒至东石井林的美丽桥身,在这些石碑之后,渐渐浮现。

爱水因为我是鱼啦~~潜在水里 呼吸...
 
 
被遗忘的美丽——安海东洋桥   
 
 
    安海东桥,一座被遗忘的古桥梁,她有着和安平桥同样将近900年的历史,相形之下,天下第一长桥——安平桥举世闻名,而东桥则鲜为人知。看着成群的游人走向安平桥,她只是默默地矗立,毫无声息。今天我们带领大家走近东桥,去体验她曾经的光辉岁月,感受东桥的点点滴滴。
   
东洋桥,位于安海镇的黄墩村南。据《清源旧志》记载:东洋桥,宋绍兴二十二年壬申(1152年)十一月,因安平桥成,父老复请于郡守赵令衿曰:镇东南隅,渡名东洋,其港深阔,愿复得桥。赵公许之,乃由里人进士临漳尹椽史进督建。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翌年三月建成。清道光版《晋江县志》亦载:宋绍兴二十二年,郡守赵令衿偕进士史进建。以此推算,该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7 @4 r0 K% K4 x; _  @+ s
    
东洋桥的建造形式跟安平桥一样,属于石墩石梁桥,原长660丈,宽1.2丈。酾水242道,桥墩243座,桥上建有东西二亭。其长度虽只及安平桥(长811丈)的三分之二,但在当时也算是一座颇为雄伟壮观的海港大石桥。赵令衿自己对桥的建造相当满意。《安海志》记载他在桥落成时,不但亲自撰写了《东桥碑记》,还满怀兴致地题咏曰:为问安平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赵令衿曾在《东桥碑记》中赞颂东洋桥。他充满怡悦感情地说:凿石横空,架梁为陆。水光清明,山势杳窕。朝日东升,暮云焕发。使龙蛇之窟宅,肆蚶蛎之栖托。一日肇兴,千古用壮。坦然砥平,四民帖泰。向之临深履危者,今则阔步徐行,无复留碍。往来慰悦,老稚呼舞。观者山立,叹未曾有。赵令衿尽情描绘了桥修后宜人的景色和民众欢喜的心情。
      
东洋桥虽历经多次重修,但由于沧海桑田的变迁,其雄伟壮观的风貌已不复存在,现桥仅存48米,20座桥墩。尽管如此,东洋桥那磅礴的气势犹存,现被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而今,伫立在东洋桥上,放眼四望,一幅清秀的山水画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清澈的溪水倒映着翠绿的木麻黄,两岸茂密的树木掩映着村里错落有致的楼房,田野吐绿,一派生机……故而游客若到安海游览安平桥,一定要到东洋桥参观,才能真正领略到海畔双桥碧草连,东西形胜锁长川的壮丽景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